手勢動作隻有在與口語表達密切配合時,其含義才最為生動具體。演講者的手勢必須隨演講的內容、自己的情感和現場氣氛自然地表現出來。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應與演講的有聲語言、麵部表情、身體姿態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強去湊手勢。如果手勢泛濫,著意表演,會使人感到眼花繚亂,顯得輕佻作態,嘩眾取寵。當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勢,那樣會顯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羅斯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做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人們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時捶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發,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願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麵上裝得老實,而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
演講時手勢運用原則
我們首先看看列寧的演講:左手大拇指習慣插在背心肩口,較多地用右手做動作。不過初講時他的動作也極少,講到後來時,就越來越多地用兩隻手做動作。尤其在講到激情、鼓舞等重要關口,還喜歡把身體迅速前傾,用力地向前一揮手,用這一特有的典型手勢來加強演講的色彩和力量。
演講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下麵看看演講的手勢分類。
◎ 習慣手勢
任何一位演講者,都有一些隻有他自己才有而別人沒有的習慣性手勢,手勢的含義不明確、不固定,隨著演講內容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含義。列寧演講喜歡揮動右手用力一斬。孫中山先生演講時常常拄著手杖,形成了他演講的獨特形象。
演講手勢貴在自然,切忌做作;貴在協調,切忌脫節;貴在精簡,切忌泛濫;貴在變化,切忌死板;貴在通盤考慮,切忌前緊後鬆或前鬆後緊。
◎ 指示手勢
指示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真實形象的,分為實指和虛指兩大類。實指是演講者的手勢確指,它所指的人或事或方向均是在場的人視線所及的。比如“我”、“你”、“我們”、“你們”、“咱們”、“上麵”、“地下”、“這些”、“這一個”等。其中,以“我”為中心的動作居多。虛指是指演講者和聽眾不能看到的。比如,講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遙遠的地方”常用虛指可伴有“他的”、“那時”、“後麵”等詞出現。指示手勢比較明了,不帶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做。
◎ 抒情手勢
林肯在的老朋友赫恩登說,林肯對聽眾懇切地演講時,那瘦長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滿著動人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緒完全貫注在那裏。為了表現歡樂的情緒,他把兩手臂舉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悅。在講到痛心處,如痛斥奴隸製時,他便緊握雙拳,在空中用力揮動。
那種抽象感情很強的手勢,在演講中運用頻率最高。比如,興奮時拍手稱快,惱怒時揮舞拳頭,急躁時雙手相搓,果斷時猛力砍下。
◎ 模擬手勢
模擬手勢的特點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在一次演講比賽中,一個演講者講到自己由於身患重病沒錢醫治,一個個素不相識的朋友給他寄來彙單、物品,在講到一個年僅五歲的小女孩那天到醫院給他送來一個大梨子時,他熱淚盈眶,雙手合抱,虛擬出一個大球形,好像這梨子就代表了人們的真情實意。這手勢信息含量很大,升華了感情。
演講中常用的手勢
演講中的手勢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演講者,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刻苦訓練,積極付諸實踐。下麵介紹演講中常用的手勢三十式。
拇指式:豎起大拇指,其餘四指自然彎曲,表示強大、肯定、讚美、第一等意。
小指式:豎起小指,其餘四指彎曲合攏,表示精細、微不足道或蔑視對方。這一手勢演講中用得不多。
食指式:食指伸出,其餘四指彎曲並攏:這一手勢在演講中被大量采用,用來指稱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觀點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則表示強調,也可以表示數字“一”、“十”、“百”、“千”、“萬”……演講中右手比左手使用頻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為麵對聽眾手指太直,針對性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