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既然目標是對未來的設計,那就必定存在許多我們把握不準的因素,比如:“我所設定的目標真的適合自己嗎?”“這個目標的可行性如何?”“中間如果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該如何處理?”等等——隻有行動才是最好的檢驗師。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當你有了夢想,有了目標,有了可以執行的計劃,那就可以行動了。世界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萬事俱備”的苛刻條件也隻是偶然才會出現。沒有行動,很多缺失的盲點和被忽略的問題便不會出現。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逐步去檢驗去完善。
1921年6月2日,無線電通信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曆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評論,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現在人們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個人做出了敏銳的反應,那就是——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
在三個月時間裏,16位有先見之明的人士不約而同地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政部門辦理相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第二年的中期選舉以後。
得到這一答複,16人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稅,向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隻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暫住地,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寄了出去。
在世界郵政史上,這2000個信函也許根本不算什麼,然而,對世界出版史而言,一個奇跡卻由此誕生了!到20世紀末,德威特·華萊士夫婦所創辦的這份文摘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覆蓋到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1億,年收入5億美元,在美國百強期刊排行榜上,幾十年來一直位居第一。
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橫衝直撞比起坐以待斃要高明得多。橫衝直撞可能會遭遇頭破血流,也有可能就此殺出一條血路,但坐以待斃卻是必死無疑。德威特·華萊士的成功,就是在條件還未完全成熟的狀況下,先發製人,采取行動,才取得了決勝權。
毛澤東也曾提倡過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如果事關重大而又不夠條件讓你從頭學起,那就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學習,就算付一些“學費”也無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碰壁或失敗未必就是壞事。
隻在岸邊觀望的人永遠學不會遊泳,隻會趴在地上的人也永遠學不會摔跤。成功沒有秘訣,就是在行動中嚐試,犯錯,再嚐試,再改進……直到成功。有的人成功了,隻因為他們比我們犯了更多的錯誤,遭受了更多的失敗而已。
一位鄰居問農夫:“你種了麥子沒有?”
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鄰居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於是,鄰居再次問道:“那你種了什麼呢?”
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行動是伴隨著冒險而來的,行動越大,相應的風險也越大,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要想看到更奇特的風景,當然得攀爬上最危險的高峰。
同樣的,成功路上也是風險處處,每一個決策、每一次行動都要冒可能失敗的風險,但就像達爾文說得那樣:“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危險和希望並存,倘若你要創一番驚人的業績,必先有敢於冒險的勇氣。
一個不敢冒任何風險的人,當然也不敢采取任何行動,就像那位農夫一樣,為了確保安全什麼作物都沒有種,到頭來,注定是什麼都沒有。
不願意冒風險的人不敢隨意發笑,因為他們怕冒愚蠢的風險,不敢哭,因為害怕冒別人恥笑的風險;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為要冒被牽連的風險;不敢暴露感情,因為要冒露出真實麵目的風險;不敢愛,因為要冒不被愛的風險;不敢希望,因為要冒失望的風險;也不敢嚐試,因為要冒失敗的風險……不願冒風險的人,他們能做些什麼呢?
聽過一個關於鴕鳥的故事,說是它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習慣於把自己的頭藏在沙土中以獲得心靈上的解脫,而不敢冒險一搏。這是本能的反應,無論是鴕鳥還是人類,在內心深處總會殘存著一種逃避和找尋安慰的想法。但是更多的人明白,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困難和風險也是欺軟怕硬的,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我們必須學會冒險,因為人的一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主動迎接風險的挑戰,便隻能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和侵襲;唯有麵對危機和困難勇於嚐試,才會激起更高更強的決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