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內戰與災荒時期的蘇聯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裏,不愁吃穿地安穩度過。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眼裏,似乎那些未被人們認識的地方,才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幹一番事業的“戰場”。
於是,他做出一般人認為是發了瘋的抉擇——他踏上了被西方描繪成地獄似的可怕的蘇聯。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幹涉和封鎖弄得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饑荒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雖然當時政府采取了一些決策來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很多西方人士仍對蘇聯充滿了偏見和仇視,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更是被稱作“到月球去探險”。
哈默心裏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風險大,其利潤必然也大,這個“險”值得一冒。於是哈默在飽嚐了大西洋中航行暈船之苦之後,終於乘火車進入了蘇聯。
沿途景象慘不忍睹: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城市和鄉村到處是無人收殮的屍體,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的頭頂上盤旋。
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頭腦告訴他: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已慘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以這樣的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而蘇聯這裏有的是美國需要的、可以交換糧食的毛皮、白金、綠寶石。如果能夠讓雙方交換,豈不兩全其美?
從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哈默獲悉:蘇聯至少需要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饑民度過災荒。機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要從美國運來糧食以換取蘇聯的貨物。很快,雙方便達成了協議,初戰告捷。不久之後,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收益也越來越多。
其實,無論古今還是中外,成功者和普通人之間並沒有太大差別,區別之一便是前者敢於走常人不敢走的路。人生能有幾回搏,該嚐試時且嚐試。沒有積極的嚐試,就難有新事物的出現;沒有無畏的冒險,就難有探險後的宏偉奇景。
有人說,所謂危機,就是“危險”+“機會”。沒有冒險精神,便難有和成功相會的機緣。就像哈默那樣,在常人眼中,他“不太正常”地一腳從天堂踩進地獄,不受世人所理解;而事實證明,在勇冒風險的過程中,哈默將自己平淡的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雖然會不斷向你提出挑戰,給予你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與此同時,它也會不斷嘉獎你,給予你源源不斷的財富和成功,這正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冒險是對完全陌生領域的涉足,是對完全沒有把握事情的嚐試,雖然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想要成就大事,又怎能畏懼冒險,誠惶誠恐呢?
成功離不開對新鮮事物的冒險嚐試,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冒險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你行動、趕快行動、馬上行動。當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時候,有誌者或許已經冒著風險在行動了;若不然,待你觀望清楚,機遇明顯之際,那裏也許早已人滿為患了。
思考是行動的起點
思想產生行動。我們首先要有某種思想,然後才能把它付諸實行。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成了什麼樣的人。隻要你能控製自己的思想,你就能控製自己的行動。
思考是行動的種子,將構思轉化成行動,需要具備毅力和努力。
思想產生行動。我們首先要有某種思想,然後才能把它付諸實行。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成了什麼樣的人。隻要你能控製自己的思想,你就能控製自己的行動。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僅有思想,而且能支配自己的思想。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腦子裏的東西。能夠舍棄無用的思想,能夠創造積極的、充滿活力的、導致成功的思想。愈是有向往成功的思想,你的進步愈是迅速。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躥。僅僅幾分鍾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現場時,隻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青年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分的刺激,已使他麵無人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費爾萊德·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