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複興的大曆史觀察(1 / 1)

——世局變化的脈絡與邏輯

中國的複興是一個正在發生中的現象,世人一般看得有點迷惑,有一些難以接受,更多的則是難以理解,這是因為大多數人不了解全球權力結構與權力轉移的脈絡與邏輯。

30年風水輪流轉,30年短了些,讓我們看100年吧。

大英帝國國力在1900年達到高峰,但之後開始下降。1900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主國。老大交位給老二通常是一個不情願卻又難以抗拒扭轉的過程。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47年,英外交大臣Bevin對美國務卿Marshall說:“作為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現在必須在建立新秩序方麵承擔更大的責任。”美國欣然同意,並立即啟動“馬歇爾計劃”,援助歐、亞諸國。英國則在殖民地紛紛獨立後逐漸衰微,最終以繳出英鎊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給美元作為一個階段的結束。

二戰之後的美國,逐漸攀向高峰,從產業、金融到軍事到價值體係,先後成了全球的第一級主流,並且終於在1991年拖垮了蘇聯。1991到2000年的後冷戰初期,美國國勢臻於巔峰,堪稱集全球所有權力於一身。但之後卻開始呈現衰象。

2001年911的恐襲是一個拐點,繼之以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然後再來一個世紀金融海嘯。2009年年底,《時代》周刊喻新世紀頭10年是美國的“地獄10年”,良有以也。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形勢的“蹺蹺板現象”。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麵臨係列麻煩開始走下坡的時候,亞洲開始複興了。

1800年,亞洲GDP占全球一半;到1900年,由於工業革命、殖民主義與黑奴,歐美國家將亞洲生產總值的全球份額壓縮到隻剩20%;但預期到2050年,亞洲將重新展現1800年的輝煌。

重要的佐證除了GDP之外還有外彙儲備。21世紀初全球外儲最多的前五位全都集中在東亞(中國大陸、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

至於中國,當然更是亞洲及全球的佼佼者:GDP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外彙全球第一。更有趣的是:(1)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了,一如上世紀上半葉的美國;美國則已淪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了;(2)2010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王國;美國在這個位子上坐了110年。

這即是世紀世局變化的脈絡與邏輯。放在這樣的“大時空”背景中觀察,看中國的複興,也許就不至於感到過多的迷惑與不了解了。

著名戰略學者約瑟夫·奈最近出版的新著《權力的未來》(The Future of Power),對全球權力的結構作了剖析,很可能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對當前世局的演變作一種另類的觀察與解讀。

約瑟夫·奈思考世界權力的分配,將之喻為一張三維的棋盤。棋盤的最上層是軍事實力,他認為目前以及今後幾十年美國都將是全球唯一的軍事大國;棋盤的第二層是經濟實力,目前已呈現多極化的趨勢了;棋盤的最下層是跨國關係,或政府控製以外的部分,這部分實力的分配是無序的。

全球權力的結構經由這樣的分析,看得一目了然:軍事,是單極的;經濟,是多極的;文明與價值及由此而產生的“文明的衝突”(如恐怖行為)是無極的。但約瑟夫·奈似乎未進一步分析,其實這三層之間的權力狀態,彼此是會相互影響的。例如,經濟實力終於是會影響到軍事實力的,也會影響到文明價值的。

亞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的複興,如果擺在這樣的權力大棋盤中去觀察,也許就可以在GDP、債券債務等一般經濟指標之外,對世局變化的脈絡與邏輯有更入木三分的理解與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