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這一學科的名字就說明了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政治計算不能排除經濟因素,經濟邏輯也不能沒有政治考慮。台灣2012大選,又為政治經濟學這樣的定義提供了最佳的注腳。
國民黨馬英九連任成功,主要理由除了他的清廉品牌及民進黨在多數選民中尚未成功擺脫陳水扁的色彩外,核心關鍵是過去四年的兩岸政策。
四年前,馬英九在上任伊始,兩岸當局就在“九二共識”的互信下恢複了海協、海基兩會的協商,簽訂了多個協議,包括最重要的ECFA,使兩岸之間,從人員、商品,到金融、信息等都開始出現了密切的互動與合作。影響所及,使台灣自1996年李登輝主張“戒急用忍”及2000陳水扁執政後實施的“鎖台政策”為之扭轉,為台灣注入了新的經濟活力。貿易上,台灣對大陸已享有巨大順差,此一巨大順差,抵消了台灣對所有其它地區的巨大逆差而有餘,使台灣享有了總的相當規模的順差;投資方麵,台灣一年對外投資161億美元,其中146億在大陸。
這一次,藍綠選情無疑較四年前更為緊繃,選情民調藍綠差距始終拉不開來,但最後階段,一眾大企業老板一個又一個站出來表態挺馬,對馬英九的選情有極為關鍵的加持作用。企業界在以往選舉中通常姿態是放得最低的,因為和氣生財,各方都不能得罪。所以企業界老板挺馬,應該是真正擔心馬一旦落選之後兩岸關係可能出現的倒退。有企業老板直言,他並不是挺馬,而是挺“九二共識”。至於“九二共識”,經由這一次選舉,大概已成了除馬英九、蔡英文之外選民們最熟悉的概念了。多數選民對“九二共識”熟悉,但未必清楚明白它的內涵,卻懂一點,“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的基礎;沒有“九二共識”,就等同沒有兩岸交流。
台灣選舉呈現出來的現象與過程,用馬克思的話來理解就最清楚了。馬克思說,經濟是下層建築,下層建築是特定的生產模式,後者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生產活動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另一個,就是如何分配與運用生產工具的生產關係。馬克思又說,曆史的發展主要是被經濟基礎此一下層建築所決定的。經濟是“下層建築”,決定了政治與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
馬克思的論點與邏輯,不僅可以充分解讀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發展,也將預示著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
與此同時,也有必要看到這次台灣大選結果的另一麵,馬雖勝出,但得票率卻隻是勉強過半,藍與綠之比大約是52VS46,藍綠差距不過六個百分點。如以“九二共識”為指標,可以理解為雖有過半支持它,卻也有接近一半不支持或反對它。這些接近一半,票投綠營的選民所以對“九二共識”持負麵態度,隻有兩種可能,一是未受到“九二共識”下兩岸交流帶來的實際利益,或是對“九二共識”的內涵不予認同。馬英九未來四年的連任任期,將不得不麵對此一結構與形式的挑戰。
怎麼辦?馬英九顯然也隻有兩個可能的選擇。首先,最重要的是利益的重分配,也就是將台灣所產生的所有利益,通過政策或政治過程,進行更合理的調整。使以往未感受到好處的群眾也可以獲益。其次,則是政策觀念的溝通與協商,使台灣內部在分歧的政策觀點上能形成更大的共識。馬英九應該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勝選之後,立即宣稱,每半年將與各在野政黨領袖進行協商。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方式,邏輯上還是脫離不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或更直白點說,脫離不了馬克思的“下層與上層建築論”。
至於馬英九的努力能不能產生效果,或多大效果,就必須訴諸四年後的大選了。兩岸關係,台灣政局,本質上就是政治與經濟互動的邏輯,如是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