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正反兩方麵的例子都擺在麵前,走哪條路,相信本書的讀者都有自己的判斷力。
這就是我的第二個幸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親曆了以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香港為代表的東亞地區在技術帶動下的經濟崛起,並在其中盡了微薄之力。
許多媒體曾經一遍遍地向中國的老百姓灌輸這個概念:中國貨是便宜和低質量的代名詞。
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人眼裏,日本貨曾經也是“又爛又便宜”的代名詞,而現在呢?日本的汽車讓美國的通用、克萊斯勒陷入舉步維艱的局麵。
20世紀70年代,中國台灣貨、韓國貨是“又爛又便宜”的代名詞。而現在,宏碁、三星已經名震全球,給諾基亞、惠普等歐美廠商帶來強大的壓力。
回顧中國台灣當年的發展之路,與今日大陸地區幾乎完全一樣。這些地區是如何崛起的,經曆了哪些陣痛,中國大陸怎樣才能縮短這個周期,正是我們這本書要探討的重要話題。
僅靠技術創新,成不了創新型國家
創新,意為“新的創生”,突出一個“新”字。
有學者認為:“人類文明發展和人類自我成長,主要依靠三大革命動力,這就是科技革命的動力、文化藝術革命的動力和哲學革命的動力。”科技革命是其中的主導性動力,這是由創新的原始推動力所導致的。
《周易》雲:“日新之謂盛德。”科技創新的意義給予國家的、人類的,不僅僅是生活質量提高的福音,更有人的尊嚴和信心。
胡錦濤主席近年來多次提出,到2020年要把中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
而創新型的一項最重要標誌,就是綜合創新指數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其中的科技貢獻率高於70%,技術對外依存度小於30%,另外還有專利數量等要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