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來4次經濟危機的啟示(2)(1 / 1)

2.日本經濟危機:消費不足,科技不足

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中規定日元與馬克應大幅升值以平衡被過分高估的美元價格。

《廣場協議》的簽訂,是日本從之前的高速經濟發展,走向為期20年經濟蕭條的導火線。

戰後日本努力發展經濟,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日本人自信心高漲,買下了象征著美國精神的洛克菲勒大廈、花旗銀行廣場、好萊塢大公司等。這相當於什麼呢?好比是日本來中國買下了長城、買下了天安門、買下了孔廟。日本的這種做法,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民的敵對情緒,於是美國政府施壓,強迫日元升值。

日本的安全是靠美國駐軍保護的,政治上美國人是滲透的,連日本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量身定做”的。這種情況下,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元相對美元的長期升值,導致了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東西越來越便宜。為什麼通貨緊縮呢?因為世界各國都知道日元會升值,於是都買進日元,保存著,等著它升值。於是在日本國內流通的日元就少了,自然通貨緊縮了。大家心裏有預期,東西會越來越便宜,就更加不買東西了,於是進一步加劇了通貨緊縮。

在通貨緊縮的背景下,大家都認為錢會越來越值錢,就不願意拿出來做投資,於是抑製了生產發展;不願意購買東西,等待降價,於是抑製了消費。更為嚴重的是,日元升值沉重打擊了出口,因為日本賣到世界各國的東西變貴了。

投資、消費、出口,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連遭重創,所以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