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采用了一切能夠采用的辦法,包括降低利息刺激投資、發行購物券刺激消費、政府出資修建公共事業,甚至政府出巨資在互聯網等方麵進行科技投入,但都收效甚微。
其實,日本民族的創新精神,在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日本因能源嚴重依賴進口受損最為嚴重。但日本大力推進“節能科技革命”,加快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和節能技術的自主研發,引導和推動產業結構重心向電子機械、家用電器等低耗能產業轉移。同時,抑製傳統產業規模擴張,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改造與設備更新力度。如造船業注重加強船型開發後,競爭力大大增強,迅速扭轉了不景氣局麵。
這一係列的工作使得日本在1973年以後的10年中GDP實際增長了47%,而能源消耗量隻增長了17%,最終確定了世界強國的地位。豐田等汽車企業更是依靠節能優勢雄霸全球,將美國通用等汽車公司逼入絕境。
然而,在互聯網、芯片技術等方麵的相對落後,缺乏在新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力,使日本經濟步入了長達20年的蕭條期。這種前車之鑒,不得不值得中國深思。
3.東南亞經濟危機:互聯網接盤
曆次經濟危機的本質,都是生產過剩。東南亞經濟危機也不例外。
東南亞經濟危機,是由於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亞洲四小龍”生產能力過剩引發的。與以往曆次經濟危機不同,這次經濟危機來得快,去得也快。韓國、中國香港等都很快恢複了元氣。
究其原因,不得不說,是因為互聯網的大潮帶來了全新的經濟領域。
營銷界有一句話:營銷,就是將別人不要的東西賣給別人。
汽車、電視、電話,甚至冰箱、洗衣機,對“古人”來說,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對現代人尤其是城市人來說,卻幾乎不可或缺。這些人為的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價值空間,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