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來4次經濟危機的啟示(4)(1 / 1)

電腦和互聯網也是。本來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由於刺激了人類的巨大需求,所以產生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拉動世界迅速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

創新引擎的力量,就是這麼大。

4.互聯網危機:格林斯潘的無奈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但早期那些互聯網公司,卻是不贏利的。投資人發現,互聯網創造的價值還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於是納斯達克崩盤了。

為了減弱互聯網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大幅度降低利息。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貸款和消費的膨脹,形成了房地產泡沫。

一切已經很明了了:在沒有創新引擎打造新需求的情況下,任何生產過剩,都隻能引發長期的經濟低迷,或催生下一次泡沫。

金融危機來後,中國表現出了大國的責任感,宣布用4萬億元投資救市。

然而,如何拉動民間投資使其跟進,發揮出政府投資的乘數效應,卻是一個讓政府尷尬回避的問題。

讓農民消費?在收入不足的情況下,農民增加消費的可能性不大。

讓城市中產階級消費?房價、醫療、教育、養老,哪一樣都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在沒有創新推動的新領域出現時,民間投資花的是自己的血汗錢,不會輕易投出—除非,讓他們覺得手中的錢不是錢,而是紙,再不投出去就會瘋狂貶值。

而通貨膨脹一旦劇烈,則會讓窮人更加貧苦,中產階級的財富被洗劫一空,會引發更加激烈的社會矛盾,是萬不得已的下策。

因此,把創新作為經濟引擎,幾乎成為關係到改革開放勝負攸關的大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