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耕地哪去了?(1)(1 / 1)

農業:耕地哪去了?

民以食為天,是我們的古訓。

中國自古以來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幾千年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引擎。

然而,在13億人口麵前,我們的耕地還有多少潛力可挖?中國的農業,能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引擎嗎?

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是悲觀的。

承載著5000年農耕文明的土地,正在空前的城市化進程中被大量地吞噬掉。每年,中國新增人口上千萬,按照土地承載力的計算,我們正在逼近土地承載力的極限。一個不容置疑的現實是:中國耕地麵積日漸減少,但對耕地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

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數據,在跨入2009年那一刻,全國耕地麵積為18.2574億畝。綠色的可耕地麵積相比10年前,減少了1億畝。

中國有2.4億農戶,這種一家一戶式的微型家庭農場麵積平均隻有0.5公頃。

美國耕地麵積約為中國的2倍,而農場數量隻有200萬,不到中國的1%,農場平均規模超過100公頃。

歐盟耕地麵積與中國相同,但隻有740萬個農場,平均每個農場的規模將近20公頃,同樣大大高於中國農戶土地麵積的平均擁有量。

中國的可耕地資源非常有限,人均耕地隻有0.1公頃,是美國的1/125,歐洲國家的1/30。我們也不得不麵對這樣的事實:我國的耕地後備資源少,世界耕地後備資源量為現在已利用量的120%,我國僅為6%,並集中分布在西北區和青藏區的幹旱、半幹旱和高原地帶。我們幾乎難以找到後備的存量。而目前的存量耕地,土地質量又是另一個難題,優質耕地僅占全部耕地的1/3。

(本章完)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