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證明,資本家們是不會對外國的失業人口有任何同情心的。
如果大家對出口引擎還抱有幻想,認為“如果我們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出口之路還是長期可行的”。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日本這個例子。
比中國提前30年,日本成為了出口大國。作為一個島國,日本缺乏市場,缺乏資源,人口密度比中國還大,因此,出口一直是拉動日本經濟的重要引擎。
日本貨近30年來也一直是高質量的代名詞。那麼,這種高質量的出口模式,現在是否行得通呢?
數據是令人震驚的。
在經曆了20年的經濟停滯後,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總量萎縮了3.8%,2009年第一季度萎縮4%,GDP回到1992年的水平。這當然不是世界經濟末日的到來,但意味著現有的出口經濟模式已經窮途末路。
日本所有的經濟構造都是為出口經濟服務的,勞動者的薪酬在很長時間內被有意壓低,日元彙率一直由政府所控製,銀行的貸款與股市的資金主要流向大企業—這些與我們中國目前狀況相似。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擁有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不用解決構建品牌、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的難題,日本企業的管理是世界經典案例。同時,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資源瓶頸,日本早從20世紀中期就開始參股全球各大資源性企業。例如,澳大利亞鐵礦石公司大都有日本財閥企業參股,這就給中國鐵礦石談判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即便是如此精密的一部出口機器,簡直是工業出口國的樣板,“亞洲四小龍”、中國的出口導師,如今卻也陷入了困境。
日本國內長期維持的低薪與養老資金的不足,一方麵鼓勵了工薪族的鬥誌,另一方麵抑製了國內的消費。日本政府發布的勞動白皮書顯示,2006年,反映物價上升率的平均實際勞動報酬比2005年減少了0.1%,但總勞動時間卻同比增加0.5%,為年均1811小時。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居民實際收入和消費水平不但沒有增長,反而下降。2008年6月,全日製勞動者的平均工資較上年較少了0.7%,10年來,首次跌破每月30萬日元大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