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對經濟的主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20世紀60年代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20世紀70年代時推出“列島改造計劃”,最近製定的“未來開拓戰略”計劃均是如此。尤其是“未來開拓戰略”計劃,計劃投資總額高達56.7萬億日元,是日本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僅財政支出就達15.4萬億日元。這些計劃有成功有失敗,總體而言,在經濟起飛時成功的概率較大,而在工業化完成後基本沒有成功的。
以日本政府主導推動的高科技項目,無論是在網絡,還是在機器人方麵,或者遠遠落後於美國,或者商業化前景不明。
在高科技行業的逐漸落敗,說明由日本政府主導進行研發的模式並沒有刺激起企業進行整體創新的功效,而是大大拖了出口的後腿。
而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的積極財政政策總體而言沒有能夠讓日本經濟複蘇,除了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之外,說明日本的政府消費已經到達極限,增加在本已十分完備的交通等方麵的公共產品投資,等同於浪費。
如此完備的一部出口機器已經走到頭了嗎?日本人當然不會甘心。
日本政府2009年版《製造業白皮書》將目光瞄向持續擴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中產階層,建議日本製造產業積極開發這一群體需要的產品。白皮書分析說,在金磚四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和巴西),年可支配收入超過5000美元的消費者已經從2002年的約2.5億人增加到2007年的約6.3億人。日本企業應該更多地重視這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通過本地化降低生產成本,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實際上,從2002年到2007年,日本經濟有微弱卻緩慢的增長,主要依靠強勁的出口和企業設備投資帶動。對美國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大幅度增長,並且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價格上升而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產品價格下降的“剪刀差”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緩慢上長。
如果要繼續成為出口強國,也許新興市場是最好的選擇。但前提是這些學習日本以出口興國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們,能夠找到擴張內需之路—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自己的內需不振,如何大規模消化我們的出口產品?隨著2009年日本大選的結束,民主黨代表鳩山成為日本的首相。他獲選的撒手鐧承諾是,向選民開出大禮包,試圖還富於民,刺激內需。2009年8月,鳩山正式發表了《我的政治哲學》一文,闡述了他的“友愛”政治理念。據鳩山首相解釋,“友愛”就意味著修正美式自由主義,打造“互助共生”的社會。而他刺激內需的承諾,又能實現多少呢?
日本不過是個案例,說明在國家需求飽和後,很難刺激內需,更難吸收大規模的進口商品。
傳統的出口經濟模式麵臨挑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