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1 / 1)

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

浙江有一家做水龍頭的OEM廠商,給大廠商做貼牌,企業做得很大。在2007年我的一次課上,他們的經理過來找我,講述了他的困惑。

“在經濟高漲的時候,原材料上漲、競爭激烈。本來就不大的市場,現在人人搶著做,最近發現競爭對手中還有國外企業,比如越南。雖然長期合作夥伴並未要取代我,但長期看風險是存在的。所以,我決定投入精力進行研發,但當我參觀歐美的上遊廠商之後,發現這個我做不了。”

在歐洲,他看見了五層樓的實驗室,不同樓層做不同的金屬測試。令他大開眼界的是,其中一個測試機器,像是機器人手臂,模擬人手去擰水龍頭,次數超過10萬次,以測試水龍頭的質量。計算機來調節機器人手臂的用力大小、溫度,所有數據通過電腦輸出。

別說超越,僅是要模仿這樣的一個實驗室,就需要投入多少經費,哪裏是他能夠承受得了的?就算咬牙建立了,又能找到合適的人才來用嗎?會不會直接就浪費了?

創新在他看來,簡直是在找死。然而,如果不創新,等到越南等對手的競爭優勢發揮出來的時候,自己又變成了等死。

何去?何從?

我國是中小企業的汪洋大海,數量之多,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類似的困惑幾乎在每一家企業身上都有所體現。金融風暴來了,他們怎麼辦?以廣東為例,2008年前3個季度停產、歇業、關閉和轉移的企業有7148戶。而到了10月全球金融風暴來臨,關閉、停產、歇業和外遷的中小企業不斷增多,截至10月,這個數字已升為15661家,1個月就翻了1倍!

沒有科技含量、創新特色的經濟體,是最經不起衝擊的。

注:中小型企業定義:根據我國有關部門2003年頒布的《關於印發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的通知》的精神,中小企業是以規模確定的。以工業為例,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億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億元以下的。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餘為小型企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