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效率不容樂觀
盡管21世紀以來,我們設立了大量的技術開發區,但中國科技研究開發的效率,並不容樂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08年世界專利報告》顯示,2006年,世界各國專利受理機構受理專利申請總量大約為176萬件。其中,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425966件,日本408674件,排名在前兩位,中國210501件,列第三位。
但由於中國人多,以上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單位GDP的專利申請數量,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專利生產效率。在此指標中,排在前兩位的國家分別為韓國、日本,其每10億美元GDP的專利產出為121.56件和86.53件,中國僅為23.65件,僅僅是韓國的1/5。
把各國專利申請的絕對數量轉換為各國每百萬人口擁有的專利數,從這一指標來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新西蘭排在前五位,人口數量較多的中國排名僅列第20位,單位人口的專利申請數量要遜色得多。
科研方麵的低效,甚至危及我們的國防領域。以色列《國防》頻道2007年報道本國軍事科學家巴波克的一席話:“中國擁有強大的國防科技設計隊伍,其規模並不遜色於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但我們隻能看到中國大批量在製造蘇聯遺留的產物,沒有辦法研製與設計新型裝備。中國引進定型米格 21以後,腳步就停止在米格 21上麵,始終無法擺脫這個圈子。隨後殲 8戰鬥機實際上是米格 21的放大版本。而航空動力係統中,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獲得了來自英國SBI(斯貝)渦輪風扇發動技術,就此開始研製。但直到去年,他們的渦扇發動機才出生,時間十分漫長。”
以上的情況說明,中國要想進行研發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