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硬道理(1 / 1)

活著就是硬道理

經曆了在施樂、美孚兩家公司的創業投資後,我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環境原因是,美國政府為了提倡公平,與大企業常常站在敵對角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反壟斷法—越是成功的企業,越是要打掉。當業界有一個龍頭老大,例如微軟,普通公民心裏就有一個情結,要打破它的壟斷。它既有有利的一麵,給了大量的中小企業以發展的機會,不會讓它們覺得被壟斷企業壓得暗無天日,能造成市場的繁榮;但從長期來講,不利於大企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發。

要想有所作為的企業,必須克服這個心理上的難關。

如果企業隻注重短期效益,隻為了向股東交代,那麼必然對長期戰略目標的投入降低,這是很多上市公司難以承受之痛。

幾乎每位上市公司的CEO都承擔著董事會給予的巨大經營壓力,因此不得不追求近期價值,每個季度的財務報表都要求比上個季度好看,這就讓企業難以忍受長期的虧損。

在目前的計算機時代,股東隻要動動鼠標,就能賣掉認為近期不能升值的股票,去買最近預期會有好業績的股票,以實現獲利—能像巴菲特那樣無視股價短期波動的,少之又少。

股東的貪婪和急功近利,是抑製研發的重要因素。這是資本至上的資本主義的痼疾。

在眼光長遠方麵,我很佩服中國華為公司的總裁任正非先生。他的華為堅持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研發,任正非先生也曾把研發的經驗傳授給聯想的年輕總裁楊元慶:“開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幾十個億幾年不冒泡的準備。”正是這種咬牙也要走下去的心態,使得華為成長為國際知名的電信企業。

2007年7月,華為宣布,承建美國移動運營商LeapWireless在3G領域的網絡建設。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值得驕傲的事情。我們的企業,把科技的紅旗插到了美國的土地上。

環境是不能假設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能苛求國家不去反壟斷,不能苛求每個投資人都成為巴菲特,不能苛求每個CEO都是任正非。這就需要大公司創新投資的負責人,必須深刻認識到創投可能遇到的壓力,在投資的時候,全力以赴,讓投資的每個企業力爭贏利—先活下來,才談得上繼續研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