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造物在前,企業家精神在後(2 / 2)

所以,無印良品追尋產品、材質本身的力量,設計掩藏在材質的背後,悄然無聲。在日本,評價一個設計師的地位,不在於他的作品多麼花哨,而在於他能否把自然之偉力完美地呈現出來。所以,簡潔的設計隻是一種表象,精神與自然和諧共生,靈魂與世界同步前行,才是日本產品的內核。

難怪原研哉感慨,無印良品暢銷世界,但鮮有人知道其內在的價值。而這種造物精神隱藏在日本產品之中,你隻是覺得它們美好,卻難以洞悉其根源。

而這基本上就是日本企業家精神最為重要的支撐。日本媒體在評價索尼公司連續下滑的業績時,異常痛惜地說:“這家公司背離了工程師的精神,滑向了深淵。”

而那些依然成功的企業家無不是貫徹了造物的情懷。柳井正締造的優衣庫自稱是一家技術公司,他通過不斷改進服裝的材質而成為日本首富;豐田汽車也和TOTO一樣,他們即使是推出一款新的座椅,都要經過幾千人測試,尋找到最舒適的款式;而任天堂的前身是一家骨牌公司,他們認為骨牌應該是美好的,所以他們製造了當時日本最為精致的撲克牌……

日本企業家戀物,於是才創造了無數讓人驚歎的產品。日本企業家戀物,於是他們才會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直到能讓產品包含淚水和靈魂。

·造物的情懷

也是因為日本企業家戀物,7-Eleven的創始人才會要求每一個店員都要熟知每一個產品的特質,然後介紹給消費者。

正因為對造物的無比尊重,才讓日本企業家熱衷於持續改善技藝。他們甚至可以一生隻做一件事,並把這件事做到極致。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日本理論叫“斷舍離”,其實,“斷舍離”並非日本人的習慣,恐怕隻是媒體的炒作。日本企業家相信“守破離”——堅守技術,不斷精進,然後打破它,離開它,完成創新。

這個過程如此漫長,以至於讓日本企業被詬病為缺乏創新,這恐怕也是事實。我一直反對日本企業完美的論調,但我堅信,中國的企業家目前最缺乏的不是技術、資金和人才,缺乏的是對於匠心的推崇。他們的腳步太快了,所以他們的產品沒有靈魂,隻有軀殼。

中國的馬桶與TOTO的最大區別,可能就在於那個萬人測試的過程,但中國大部分企業家不願意花費時間去做這件事,因為他們缺乏工匠之心,缺乏對產品的尊重。

最後說說這本書,它描述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商業崛起的曆程,也記錄了泡沫經濟崩塌之後,日本企業家的自我救贖。這是日本近代化之後最為悲壯的兩次變革。他們在廢墟中重建,在絕望中徘徊,然後選擇向前走。他們對於造物的堅守,使得他們具備了對於極致的追求,他們當然也有缺憾,但值得記憶。

為了寫就此書,我深入日本很多企業的內部,觀察他們對於持續改進的偏執,觀察他們對產品的細心打磨,觀察他們對商業模式的不斷洗禮。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我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企業與中國公司似乎隻差一點點,似乎隻有一線之隔,但這個隔閡依然需要中國公司多年努力才能造就。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