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後記(1 / 2)

關於朋友

最後,我想再說點涉及價值觀的題外話,即銷售和客戶算得上是朋友嗎?

很多人覺得朋友之間不該談赤裸裸的利益,談利益就不是朋友,所以銷售和客戶之間根本算不上朋友,因為如果沒有利益交換,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我認為這種想法把“朋友”這個詞看得太狹隘了。朋友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質的。俞伯牙和鍾子期,沒有物質利益維係,但他們彼此欣賞,這就是精神利益。而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最後都要回歸到利益這個層麵,精神利益也是利益。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說白了,人與人之間是因為有利益關係才彼此需要,才能繼續交往下去,而不是因為有了“朋友”這個詞,非要強迫自己去信守自己都不相信的處世準則。按照這個理解,朋友至少分三種:

(1)利益交換;

(2)愛好相同;

(3)彼此欣賞。

三者間沒有孰優孰劣,對什麼樣的朋友輔以什麼樣的處事方式,這樣你不累,朋友也不累。當然,還有不少朋友關係是屬於兼容型,隻要順其自然即可。

這三種朋友的關係,其實也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如果把一開始的利益交換看做一種“商業友誼”,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會培養出興趣愛好的交集,而伴隨著雙方了解的進一步深入,可能會欣賞彼此的能力、心態甚至是人格魅力,這時雙方更多的是尊重,這種朋友關係也更持久。朋友應重義輕利,但是不應避諱利益,隻要不是惡意侵占或損人利己,就是正當的!朋友更應互相關心,“在大部分人關注你飛得高不高時,隻有少部分人關心你飛得累不累”,這就是朋友,和客戶的關係也是這個道理。

網上曾流傳一個帖子,說有個高素質乞丐,一年能掙十幾萬,原因是他不僅知道找什麼人能要到錢,而且他知道自己具備哪些其他乞丐沒有的說服技能。暫且不論帖子真假,我覺得這至少給很多銷售上了一課:產品還是這個產品,這是你無法改變的,但是你怎樣將自身優勢最大化,抓住有限的機會,將成為成功的關鍵。古人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這個道理。由此我回想起很多人曾問過我:怎樣做才能做好銷售?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搜出幾十條答案,看著都對,但細琢磨起來都是廢話。當很多人還在正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不妨逆向思考它,怎樣做不好銷售?

係統論告訴我們,正向思考反映的往往是事物的普遍規律,逆向思考反映的往往是事物的本質規律。誰對銷售的好與不好最有發言權?不用說,當然是客戶了。

所以我相信,即使你從沒做過銷售,你也能就這個問題說出個一二三來。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有過“被銷售”的經曆。挑一個銷售員的毛病遠比找優點容易得多。生活中、職場中也是這樣,你讓一個人說出別人的優點,他會琢磨半天,但是要他說別人的缺點,那簡直是信手拈來。所以,當我們把令人討厭的銷售的輪廓勾勒出來的時候,隻要能避免這些,就自然能成為一個好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