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巧妙利用人性的優缺點——人性潛規則(1 / 3)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論你辦什麼事,做哪方麵的工作,都需要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懂得人性。人性幾千年都不曾改變,將來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掌握人性潛規則,巧妙利用人性的優缺點,你成功的概率會大大提升。

人的本性就是貪婪,學會利用這一工具

非洲有一個抓猴子的方法——把果子放在樹洞裏,樹洞剛好能讓猴子把手伸進去,但是猴子拿到果實之後就沒辦法拔出手來了。這時候,獵人趕過來,猴子仍然不放手,這樣就被獵人逮到了。

我們也許會笑話猴子,其實人何嚐不是那樣呢?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心髒隻有拳頭大小,但是,如果你把整個地球全部裝進去,也裝不滿,還會有空隙。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人是非常貪婪的一種動物。

貪婪是人的本性,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有多少精明人因為貪婪而被蒙蔽,深陷騙局。

麥道夫“黑洞”吞噬500億美元的事件像驚悚連續劇一樣,每隔幾天就曝一個受害人。這個擁有近半個世紀“白璧無瑕”從業記錄的“明星經紀人”,這個被視為“大慈善家、社會的支柱、代表華爾街品質”的納斯達克前董事會主席,竟然行騙長達20年,行騙金額高達500億美元,成為美國曆史上數額最大的詐騙案。

麥道夫一直是與巴菲特齊名的“超五星級”舉足輕重的金融人物。20年裏,他公司名下的賬戶每個月能像時鍾一樣準時產生將近1%的收益,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他本人也被稱為“金融神話”。有人說:“麥道夫是猶太版的國庫券。他是那麼地安全。”“如果麥道夫是騙子,他將把全世界一半人拖下水。”

東窗事發後,人們才發現,此人的騙術一點兒也不高明,也無需若幹精算師、博士用數學模塊計算,它古老而常見,甚至連美國鄉下的老婆婆都能一眼識破。

說白了,這個“龐氏騙局”就是“借錢還錢”,整個行騙過程並沒有實質的利潤產生,投資者的回報完全是由後來者的新資金及自己擴大再投資帶來的。當投資者D投入資金後,他的錢被當作“利潤”償付給投資者A、B、C,而當投資者X、Y、Z被騙進來後,他們的錢又能用來償付從投資者A到投資者W。

這個簡單的“拆東牆補西牆”的騙術騙過了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的無數權貴,可見這個“不亂花錢、以樂善好施著稱、跟鄰居親切地喊名字打招呼的和藹可親的胖子”是個心理高手。他以“神秘的魅力和排他的方式”來引誘受害者上鉤。他把自己的投資策略冠以無人能懂的“分裂轉換”,高深莫測得令所有人覺得有人生來就比自己知道得多。他還把他的圈子搞成排他性的“有錢人的俱樂部”,巧妙地將投資者的恐懼從擔心虧錢轉換成了擔心在這場賺錢大戲中掉隊。

說到底,麥道夫能用最古老的騙術一騙20年,無非是利用了人的貪婪。正如牛頓所說:“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是啊,財富造成的貪婪人,比貪婪造成的富人要多。在生活中,我們應盡量克製貪欲,以免中人機關。但對於這一人性弱點,如果我們能恰當利用,也會給我們帶來幫助。

古時候,有個猶太商人來到一個市鎮跑買賣。他打聽到幾天之後會有特別便宜的商品出售,就留在那裏等大削價的日子到來。可是,他身邊帶了不少金幣,當時又沒有銀行,隨身攜帶又重又不方便,還很不安全。

於是,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一個僻靜之處,瞧瞧四周無人,就在地裏挖了一個洞,把錢埋了起來。可是,等第二天他回到原地一看,卻大吃一驚:錢不見了。他呆呆地站在那裏,反複回憶。昨天確實沒有人看到自己埋金幣,為什麼會不見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就在這時,他無意中一抬頭,發現遠處有一間房子,房子的牆上有個洞,正對著他埋錢的地方。他突然想到,會不會是住在這房子裏的人,正好從牆洞裏看見自己埋錢,然後才挖走的呢?如果事情確實如此,怎樣才能把錢要回來呢?

這個商人打定主意,來到屋前,看見住在裏麵的是一個男人。他客氣地問道:“你住在城市裏,頭腦一定靈活。現在我有一件事要請教,不知行不行?”

那人一口答應道:“請盡管說。”

商人接著問道:“我是外鄉人,特地到這裏來辦貨,身上帶了兩個錢包,一個放了500個金幣,另一個放了800個金幣。我已經把小錢包悄悄埋在沒人知道的地方。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大錢包是埋起來比較安全呢,還是交給能夠信任的人保管比較安全?”

房子的主人回答說:“要是我處在你的位置的話,什麼人我都不會信任。也許我會把大錢包同小錢包埋在一個地方。”

等商人一走,這個貪心不足的人馬上拿出挖來的錢包,又把它埋在原來的地方。等他剛埋完離開,守候在不遠處的商人便馬上回來,挖出錢包——500個金幣一個不少地回到了他手裏。

這個商人確實手段高明。他知道,小偷之所以偷竊別人的東西,就是因為有一種貪得之心,而貪得之心自然是可得之物價值越大,心也越大的。所以,盡可以借其貪得之心,讓他自己吐出已得之物,也算給他個教訓。妙就妙在還請他自己出主意,自己交出來。這種摸透對手的心思,迷惑對手以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可謂出奇製勝。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當你激發起人類占便宜的最大欲望時,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

所以說,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要貪婪,因為貪婪會給別人帶來可乘之機;麵對貪婪的人也不要害怕,隻要你肯動腦筋,就能夠找到對方的“軟肋”,讓對方為你所用。

人人都愛聽好話,真誠並不意味著要指責別人的缺點

所謂真誠,基本要求是不說假話,而不是要你直言不諱地指出別人的所有缺點和不足。誰都喜歡聽好話,這無疑是人的本性,那麼在日常交往中,何不順應這一本性,按照這一規則行事呢?

1887年3月8日,美國最偉大的牧師、演講家亨利·華德比奇爾逝世。華德比奇爾影響力巨大,被世人評價為“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人”。為了紀念他,一個演講紀念大會將舉行,萊曼·阿爾伯特應邀作一場演說。

為了表現出最佳狀態,阿爾伯特把自己的演講稿改了又寫,寫了又改。在作了嚴謹的潤色後,他讀給了妻子聽,讓她給點意見。

妻子感覺寫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寫好的演講稿一樣。假如她不是一位聰明的女人,她可能就會說:“萊曼,你寫得太糟糕啦,這樣不行,你如果真的讀了這樣的稿子給聽眾,他們肯定都會睡著了。這聽起來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你都已經演講這麼多年了,怎麼還會寫成這樣呢?天哪,你怎麼不能像普通人那樣說話呢?你難道不能表現得自然一些嗎?如果你想自取其辱,就讀這篇文章吧。”

但是,她沒有這樣說,她說:“萊曼,這篇演講稿如果刊登在《北美評論》雜誌上,將會是一篇極佳的文章。”

萊曼一聽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她稱讚了這篇演講稿寫得很好,但同時又很巧妙地暗示,要是把這篇講稿用來演說,將不會有好的效果。於是,他把自己精心準備的原稿撕掉,重新準備了演講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提醒一個人而又不傷感情,甚至讓對方感激和更喜歡你,最有效的就是用讚美的方式,間接暗示對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錯誤。

這種運用迂回曲折的語言含蓄地表達本意的方法,就是我們熟悉的“委婉”。說話者故意說一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話,以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雖然委婉隻是一種“治標劑”,但卻是語言交際中的一種極其重要的緩衝,它會讓原本可能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在比較舒適的氛圍中領悟到本意。

請相信,這種含蓄、委婉的批評還可以讓人更加愛戴你。

有一天,查爾斯·斯科爾特在他管理的鋼鐵廠進行巡視。當時是中午,他看見幾位工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的上方,正好有一塊大牌子,上麵寫著“禁止吸煙”。如果你是斯科爾特,你會怎麼做?會不會走上前去,指著那個大牌子說:“你們不識字嗎?”

很多管理者會這樣做的。但是,斯科爾特沒有。他走向那些人,遞給他們每人一根雪茄,然後說:“各位,如果你們可以到外麵去抽這些雪茄,我將感激不盡。”這樣一來,工人們立刻意識到自己違反了規定,同時,他們也更加敬重斯科爾特了。

如果你遇到了斯科爾特這樣的總經理,看到你抽煙是違反了公司規定,卻還送給你小禮物,並對你很有禮貌,讓你受到尊重,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嗎?

和這位總經理的批評比起來,林肯的批評同樣委婉,卻更為幽默,甚至具有視覺性,效果也是驚人的好。有一段時間,對於每天送到白宮辦公桌上的那些冗長、複雜的官式報告,林肯感到非常厭倦。他決定提出反對意見,但他不會以那種平淡的語句來表示反對,而是以一種幾乎不可能被人遺忘的圖畫式字句說出來:“當我派一個人出去買馬的時候,”他說,“我並不希望這個人告訴我這匹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隻希望知道它的特點在哪裏就可以了。”

相信聽了這樣的話,沒有一個人會印象不深刻。按說,林肯完全有權力提出尖刻的批評,但他沒有那麼做,因為他明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你明白這個規則了嗎?

當麵指責他人,隻會造成對方的反感和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和喜歡。

很多教別人說話技巧的人或者書都是這樣說的:在開始批評別人之前,要先真誠地讚美對方,然後再接一句“但是”,再開始批評。舉個例子,某家長為了改變自己孩子不專心學習的態度,以為這樣說是最好的:“傑克,我們都以你為榮,你這個學期的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的數學更努力一點的話,就更好了。”

可能,傑克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會是很高興的,而聽到“但是”之後,他可能立刻會懷疑家長的讚揚的可信度。對他來說,這個讚揚隻是為了批評他失敗而事先設好的一條引線。

其實,要想讓別人真心接受,並且還讓聽者對你更加喜歡,我們隻要在剛才說的話裏換掉兩個字,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隻要把“但是”換成“而且”,問題就能輕易解決了:“傑克,我們都以你為榮,你這個學期的成績進步了,而且,隻要你下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數學成績也肯定會比別人高的。”這樣,傑克就可以滿心歡喜地接受這份讚揚了,因為後麵沒有什麼失敗的推論在等著自己,家長已經用一種非常高超的委婉的說話方式讓他知道父母要他改進的行為。而可以讓人確信的是,他必定會盡力向著這個期望進發。

總之,說話委婉就是給對方留下一道善意的門縫,隻要對方具有足夠的誠意,那扇門就總是能為他打開的,而且門一打開,你就會慶幸,你給對方留著一道門縫是多麼正確。其實,在很多情況下,說話委婉也是給自己的機遇留一道門縫。要知道,人生的很多機遇,都是因為你留著這樣一道善意的門縫,它才會那樣固執地找上門來。

別害怕丟麵子,適時轉變方向會少受點傷

麵子是人們最注重的,因為誰都曉得有麵子就有尊嚴,沒麵子就低人一等,受人歧視。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人活的就是一張臉麵,好臉麵無可厚非,沒臉沒皮怎麼能不讓人輕視?但有的人往往因為太要麵子而使自己受委屈,這就叫死要麵子活受罪。

為了所謂的“麵子”而不考慮自己本身的能力,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請托或要求,最後隻會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灰頭土臉。

薑楠是個好麵子的人,看到周圍的人越混越好,而自己卻在原地踏步,心裏相當不平衡。於是便開始吹牛,今天說跟某部長是大學同學,明天說和某局長是死黨,後天又說與某某委員關係很好。果然沒多久,他發現身邊的人看自己的眼神都和過去不一樣了,羨慕中帶著一絲敬畏,讓他好不得意。

不過這種“很有麵子”的日子還沒過多久,麻煩就來了。先是同事阿強的嶽父準備開一家快餐店,證件卻總是辦不下來。於是阿強找到薑楠,請他幫忙疏通關係。這下薑楠有麻煩了,他的確認識某某部長、某某局長、某某委員,天天在電視上看著親切得很,可是他們哪裏認得自己啊?

可是話早已說出口,為了麵子,薑楠隻好應承下來。或許是巧合,事後沒幾天,阿強快餐店的證件竟然奇跡般地辦下來了。自然,阿強覺得這是薑楠的功勞,請客、感謝不在話下。事情很快傳開了,許多人對薑楠的態度越發尊敬,愛麵子的他又得意忘形了起來。但是很快,他又笑不出來了,因為上次的事情過後,有更多的人來找他辦事情,而且每一件都不是小事,動輒就是買地皮、租商業大樓之類的大事。而薑楠為了不失麵子,雖然明知辦不到,卻也不好拒絕,通通應承了下來。最終的結果不用說,相信大家也能想象到。

愛麵子的人會覺得,拒絕別人的請求,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便不得不接受人們的請求。似乎隻有這樣,才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但是,很多人隻看到有麵子的自豪感,卻忽視了所需付出的代價。對於別人請求的事,能夠辦成固然很好,如果隻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根本無法完成,那麼這種麵子又有什麼用呢?其實,人們要麵子的心理恰恰反映出他內心缺乏自信。因為缺乏自信,所以需要別人的尊敬和讚美,以作為人生的支撐力量。為了得到這樣的支撐力量,他們可以接受任何條件。值得注意的是,獲取尊敬和讚美,應當建立在自己的確有所作為的基礎上。否則,盡管你在答應對方時獲得了一時被尊崇所帶來的快感,但當你無功而返的時候,這種快感還能持續多久?

就像我們前文所說,薑楠對朋友作出的承諾,根本就是辦不到的事情,雖然在應承的時候顯得無比威風,麵子十足,可是接下來怎麼辦?做不到的事再怎樣都做不到,時間一久自然會讓人起疑。紙終究包不住火,如果薑楠吹牛的事情被拆穿,輕則受人恥笑,麵子全無,重則耽誤了別人處理事情的大好時機。而且,此後還有誰會相信他的話?

既然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拒絕朋友的請求。畢竟大家都是平凡人,能力有限也在情理之中。即便幫不上忙,相信朋友也不會苛責,總比為了一時要麵子而失去了別人的認同與信任要好得多。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死要麵子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個人遇到朋友來借錢,自己本沒有財力,但為了不讓朋友瞧不起,便從鄰居那裏借來錢給了那位朋友。這個人覺得拒絕別人的要求就是無能的表現。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寧可讓自己受罪或遭受損失,隻有這樣才讓人覺得很了不起,虛榮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又如,賺了一些錢的人首先考慮的不是擴大再生產,而是購買一輛名牌好車,威風八麵,唯恐別人看不起自己。還比如,在宴請賓客的飯桌上,為了顯示對客人的尊重,菜肴往往豐盛之至,剩下的越多就越有麵子,吃得一幹二淨就是沒有麵子,鋪張浪費也不以為然。

其實,這種好虛榮、顧麵子的行為,就其心理機製來說,是一種預期性的心理焦慮使然。好虛榮、要麵子是攀比心理的伴生物,總是懷著一種不比別人差或超過別人的心理來顯示自己的價值。而這種不務實際的心理焦慮,等於為自己設置障礙。

人是有期望的動物,當自己的現狀與預期的目標相差甚遠或與他人相比感到難堪、遜色時,為了取得高於他人或不低於他人的榮譽,就以預期性的目標來掩飾自己,結果適得其反。這種好虛榮、要麵子的心理焦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調整這種心理狀態,就應該客觀地認識自己,不要對自己提出超出實際的期望值。

要懂得,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以己之短追慕他人所長,常常力所不及。如果能夠摒棄這種以虛假的幻象來掩蓋自己的攀比心理,就會正確地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長處,感覺到別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從而不再為自己不如別人而苦惱。隻有具備這種心態,才能自得其樂,擺脫心理焦慮的困擾。

“打腫臉充胖子”,最終難免要貽笑大方。我們要明白,麵子固然重要,但不必為了沒意義的麵子讓自己吃苦受罪。在力不能及時,坦率地承認,適時轉變方向,就會少些煩惱。

不要想當然,你所給的也許並不是對方想要的

亨利先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紳士。與許多高傲的富翁不同,每次窮人向他乞討時,他總是樂於施舍。如果時間允許,他還時不時地請那些饑渴難耐的可憐人吃頓便飯。因此,附近的窮人都很尊敬他,那些窮苦的孩子們更是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

這天,亨利先生在街上散步,忽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是一個孩子的聲音。他回頭一看,是凱迪,一個經常找他玩兒的窮孩子,正在微笑地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