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巧妙利用人性的優缺點——人性潛規則(2 / 3)

亨利笑了,走過去問道:“凱迪,今天沒去送牛奶嗎?”

“已經送完了,亨利先生。”

“噢,找我有事嗎?”

“是的,亨利先生。嗯,是這樣的,您可以把那輛小電動車送給我嗎?就是上星期被我們玩壞的那輛。”凱迪有些忸怩地說。

“可以,可是它已經修不好了,這樣,我買一輛新的給你吧。”

凱迪說:“不,亨利先生,我隻想要那輛舊的,可以嗎?”

“不必客氣的,可愛的小凱迪。”亨利笑道,“你不想玩電動車吧?我那裏還有一個嶄新的旋轉木馬,是最新式的玩具,孩子們都喜歡的,要不你拿去吧。”

“不,亨利先生,”凱迪窘得臉都紅了,“我隻要那輛舊的電動車就可以了,它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堅持的話,當然可以。我去把那輛舊電動車拿給你。”

過了一會兒,亨利把電動車拿來交給了凱迪,凱迪向他道過謝,快樂地跑開了。

回到家中,亨利把這件事當成趣談告訴給妻子聽。“真是個奇怪的孩子。”他最後說。

妻子聽完,沉思了一陣,說:“先不要說他奇怪,或許,那確實是有原因的。”

“是什麼原因呢?不要新的,卻喜歡舊的。”亨利沒想出來,便去忙別的事了。

幾天後,亨利在街上又遇到凱迪,凱迪再次為那天的事道謝。亨利笑道:“不必客氣的,小家夥。不過,我可以問一下嗎?你要它做什麼用呢?它已經不能動了。”

“是這樣的,亨利先生。前幾天是弟弟的生日,而他那輛遙控坦克壞掉了,我想把電動車上的零件拆下來,把小坦克修好,這樣他會很高興的。結果確實如此。”凱迪的笑容像陽光一樣燦爛。

“可是,送給他一輛新的不是更好嗎?我說過可以買一輛新的送給你。”

“不一樣的,亨利先生。那輛遙控坦克是弟弟五歲生日時,爸爸送給他的禮物,是他最喜歡的玩具呢。我把它修好後,弟弟一整天都很高興,抱著它不肯放手,連姐姐給他買的新玩具都幾乎沒玩呢。”

“原來是這樣啊。好的。”

亨利先生若有所思地回到房中,打開日記本寫道:“很多時候,我們在表示對某人的友善時,總喜歡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他,可是我們忘了,那也許並不是他最需要的東西。”

的確如此。人們經常會給孩子一堆高級的玩具,給戀人昂貴的服裝、首飾,給父母高級補品或金錢,然後就理直氣壯地說:“我已經給了你最好的東西了,你還要怎樣?”但是你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些往往並不是你關心的人最想要的。

有一對結婚多年的老夫妻要離婚了。在離婚那天,兩人一起吃最後的晚餐,律師也在。

老頭子顫抖著夾起一塊最大的雞腿,放在老太太麵前。老太太卻眼中含著淚水,激動得手也在顫抖。律師一看,心想,看來兩人還是有感情的,不用離婚了。能讓他們夫妻合好,也是一件好事。他剛要說話,可是老太太卻起身推開門要走。律師追上去問:“為什麼?”

老太太流著淚,激動地說:“這個死老頭子,生活了一輩子,他卻不知道我最討厭最憎恨的就是吃雞腿。”

律師回來後看到老頭子在傷心地掉淚,就問他為什麼要夾雞腿給老太太吃?

老頭子說:“我最喜歡吃的是雞腿,我覺得天下最美味的就是雞腿,我把我最喜歡吃的最好的東西給了她,她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在和朋友們的交往中,你給對方的也許是你認為最好的東西,但並不一定就是對方想要的。所以,要給就給對方最想要的,不要把自已認為最好的強加給他人,也許那是對方最討厭最不想要的。要想讓對方滿意,就要多溝通,多了解,給對方最需要的東西,哪怕就是那麼一個輕輕的問候、一個微笑。

我們應多了解人情人性,要給別人想要的,而不是我們認為別人應該要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知道別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首先,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真誠,要誠懇地去關心別人,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其次,我們要善於溝通。好的溝通者都是善於發問的人,我們要多問別人最關心、最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你平時都喜歡做什麼,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和愛好?你最懷念什麼時候的生活?你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當你不開心的時候你會做什麼?你最大的夢想是做什麼……

溝通最主要的是問問題,問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問的內容,而更重要的是問完問題,我們能不能真誠地去傾聽別人的回答,並從別人的回答中找到別人的問題和需求,找到別人的特點和與眾不同之處,進而表示由衷的讚美。隻有這樣,彼此才能建立起更深層次的信賴感。可以說,一次交談是否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我們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得多麼完美,而在於我們讓對方說了多少他們真正想說的話。

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學會從瑣碎細微處見真情,也就是說從一些瑣碎細微的小事中真誠地去關心別人。這樣才能讓別人真正感受到你是在發自內心地關心他,在乎他,他才會把你當成真正的知心朋友。當然,我們對自己的真心朋友也要以心換心,而不是借此去利用別人。因為在社會關係越發緊張的今天,人們很多的壓力都來源於對別人的不信任。當他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真正值得自己信任的人時,他們幾乎願意把自己所有的壓力和希望都交付給對方,而此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借助對方對我們的信任,真心地對待對方。可以從每一件最細微的小事做起,比如天涼了提醒別人要添衣服,小心感冒,節日的時候給人送去祝福等等。

總之,少一些想當然,多一些真誠的溝通,給對方真正想要的,才是真正的關愛,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總會有人看你不順眼的,無需為此傷神

我們也許都讀過下麵這個寓言故事:

一位上了年紀的父親和他的小兒子一起趕著他們的驢子,打算到市場上去賣。他們沒走多遠,就遇見了一群人聚集在井邊談笑風生。其中有一個人說:“瞧,你們看見過這種人嗎?放著驢子不騎,卻要走路。”父親聽到此話,立刻叫兒子騎到驢身上去。

走了一會兒,他們遇到了一群正在爭吵的老頭,其中一個老頭說:“看看,這正證明了我剛才說的那些話。現在這種風氣,根本談不上什麼尊敬老人。你們看看那懶惰的孩子騎在驢上,而他年邁的父親卻在下麵行走。下來,你這小東西,還不讓你的父親歇歇他疲乏的腿。”於是,父親便叫兒子下來,自己騎上毛驢。

過了一會兒,他們又遇到一群婦女。有一個婦女大喊道:“你這老頭兒,你怎麼可以騎在驢子上,而讓那可憐的孩子跑得一點力氣都沒有。”父親立刻又叫兒子坐在他的後麵,兩個人合騎著一頭毛驢。

又走了一段路,經過一座教堂前,一位牧師叫住了他們:“喂!喂!請等一下,那麼弱小的驢子讓兩個人騎,驢子太可憐了。你們要去哪裏呢?”

“我們正要帶這匹驢子去市場賣呀!”

“哦!這更有問題。我看你們還沒走進市場,驢子就先累死了。”

“那麼,該怎麼辦呢?”

“扛著驢子去吧!”

“好!就按照你說的辦。”

父子倆立刻從驢背上跳下來,將驢子的腿捆在一起,用一根木棍將驢子抬上肩向前走。經過市場附近的一座橋時,很多人圍過來看這種有趣的事,大家都取笑他們父子倆。吵鬧聲和這種奇怪的擺弄使驢子很不高興,它用力掙斷了繩索和棍子,掉到河裏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看法。無論你怎樣做,你都不可能做到讓所有的人都滿意。所以,做事要有主見,如果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就要堅持下去,不要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更不要企圖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像故事裏的那位父親,想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結果誰都不滿意,還把毛驢弄丟了。

生活中有的人也會對別人的評價特別敏感,別人不高興,他就以為是對他不滿;人們在說悄悄話,他就感覺一定是在說他的壞話;對方的一聲咳嗽,他就懷疑是對他的不敬;有人見到他點頭微笑,他感到是別有含義;有時本來是互相開玩笑的話,這些人也會當成真事兒,反複琢磨半天,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雞毛蒜皮的小事會讓這些過分敏感的人想入非非,作出錯誤的判斷,他們對恩恩怨怨最愛斤斤計較,總是想當然地去觀察世界,並自以為是,結果總有難以排解的心緒,更有甚者會發展為心理上的病態。

這種過分敏感的人會在生活中處處設防,時時疑心,多愁善感,活得很累。既要對付那些誇大了的矛盾,又要撫慰自己無中生有的痛苦,可謂勞心傷神。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由於處處設防,便會讓人對他敬而遠之,朋友就會越來越少,人際交往也會變得不和諧。

有位朋友就常常怨聲載道:“我們單位的人際關係太複雜了,張三對我有成見,李四說我的壞話,王五看我不順眼……每天都有生不完的氣,煩死人了。”情況是否真的是這樣,我們不敢妄下斷言,但應該明白,有人對你看不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好評,不要為徒勞無功的事傷神。

要知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覺,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看待世界。因此,請不要試圖讓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否則你將永遠得不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有個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他把畫好的畫放在路邊,在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一則說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處,請賜教,並在畫中標上記號。結果,當晚上取回畫時,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於是,他決定用另外一種方法再去試試。他又畫了同樣的一副畫拿到路邊。這次,他請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之處標上記號。結果,一切曾被指責過的地方,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最後,畫家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無論自己做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外一些人的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這個故事再次說明,無論做什麼事,你都不能讓所有的人覺得滿意。因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和角度,為了取得支持,你可以盡量遷就別人的要求,但是你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對你感到滿意。不管你做任何事,你打算怎麼做,總會有人對你表示失望。把別人的看法和意見放在自己身上,隻能造成一種失敗。在僅涉及你自己追求的目標和做事方式等問題上,你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要學會信任和相信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見類似的事情。比如說,當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別人的注意時,會聽到各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張三說你做得好,大公無私;李四說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讚你有愛心,值得表揚;下屬則說你在作個人宣傳……總之,各種各樣的議論,有的如同飛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麵撲來。即便你是好心,即便你盡了全力,但你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所以說,不能被別人的舌頭壓死,隻要走自己的路,凡事做到問心無愧就好。整天憂心忡忡地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隻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評價是人家的事情,隻要是對的,是大多數人認可的,就已經夠了,絕不要讓某些人的閑言碎語影響自己,更不要因別人的眼光而苦惱。記住,有人看你不順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無需為此傷神。

釣魚之前,先要準備美味的誘餌

釣魚不但要有好的漁具,還要放誘餌,這是眾所周之的。不放誘餌,魚不會上鉤,要想釣大魚,就要舍得下本錢。

日本人喜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經營謀略。比如薑太公釣魚,是用小小的餌兒釣天下,這真是誘以小利取其大利。又如《孫子兵法》中,孫子強調“佯北勿從”“餌兵勿食”,這裏的“佯北”“餌兵”都是誘敵出來的戰術。日本人認為,孫子的“誘之以利”的“利”既可以是“兵”,也可以是牛羊、百姓、財物等。日本人在經營活動中重視智謀的運用,常常是用最小的代價謀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企業經營的特色之一是勞資雙方都堅信“勞方與資方同舟共濟”。勞資利害關係一致的確很重要,但是,尤為重要的是公司要“盛情”對待職工使之深受感化,也可以說是“利而誘之”。

豐田公司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職工的創造力,讓職工能“愛豐田”,“忠於豐田”,樹立起了“做一個努力、誠實,謙虛的豐田人是光榮和自豪的”意識。他們從物質上鼓勵職工。表現為對職工的生活給予特殊照顧,把八成新和半新的小車廉價賣給職工,並且還發放無息購車的專用貸款等等。公司還經常發動職工提合理化建議,設重獎加以鼓勵。豐田的“盛情”,使職工的潛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量的合理建議不斷湧現,使豐田不斷受益。用這樣的“小利”贏來“大利”,是企業家們經常采用的方法。

作為一個商人,要善用精明,不唯小利,寓精明於“笨拙”之中,舍小利以求大利,這才是成功之道。最可怕的敵人,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你自己的眼前利益。大企業家之所以能創建並經營好企業,都是不為小利所動,注重企業的長遠利益。

在現代營銷中,要留住顧客,就必須舍小利,準備好美味的誘餌,這樣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收益。

當初,美國柯達公司同時在27個國家推出大眾化的“自動式”照相機。

柯達的廣告說:“柯達照相機的專利,本公司絕不獨占,我們允許所有廠家仿造。”

對此,人們十分費解。隨著“自動化”相機牢牢地占領了市場,“柯達”膠卷又後浪推前浪地席卷全球。這時,人們才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放棄相機的專利,目的就是拓展照相機市場,從而最終刺激膠卷的銷售。大公司的長遠目光由此可見一斑。

可以說,小與大這一對最簡單的矛盾裏包含著最複雜的辯證法。有的人視小為大,有的人視大為小,而小與大之間又常可以互相轉化。一個人若能悟得小大之中的真味,也就能在商圈裏打拚出一片天地了。

曾經,美國有一位叫哈利的大富翁,他是一個做生意的奇才。15歲時,他在一個馬戲團當童工,主要工作是叫賣檸檬冰水。令人不解的是,在馬戲開始前,他卻站在門口大聲叫喊:“來,來,頂好吃的花生米,看馬戲的人每人贈送一大包,不要錢。”聽到叫喊聲,觀眾被吸引了過去,高興地拿走不要錢的花生米,進入戲場看馬戲。可哈利在炒這些花生米時,特地多加了一些鹽,不但吃起來味道更好,而且越吃口越幹。就在這時,哈利又出現了,他提著爽口的檸檬冰水挨座叫賣,幾乎所有拿過免費花生的觀眾都要買他的檸檬冰水。

先送花生再賣冰水,這種“雪中送炭”的營銷妙法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多有沿用。

美國一油漆商為了推銷油漆,給500個顧客郵寄了油漆刷的木柄,請顧客到他的店中領刷子的另一半。可是,隻有100多人前來領取,並未達到“吸”來大批顧客的最初目標。

於是,他變換了一種方式,給1000名準顧客郵寄油漆刷,並附上了一封信函:“朋友,您難道不願油漆您的房子,讓貴宅換上新裝嗎?為此,我店特地贈您一把刷子。我店從今天起的3個月內是特別優惠期,凡是手執信函前來我店的顧客,買油漆一律8折優惠。請別失去機會。”

此舉讓很多人產生了好感,覺得有一把刷子不好好利用未免有些可惜。結果,1000人中有750人到商店來購買了油漆,並成了這家店的老主顧。

可見,釣魚僅有釣鉤是不行的,還要有誘餌。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的目光隻會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隻求自己獨吞利益。恰好是一時賺得小利,而失去了長遠之大利,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要記住,隻有準備好美味的誘餌,魚兒才會上鉤,隻有肯舍小利,才能贏得大利。

沒有人喜歡批評,但你要感激別人對你的批評

在羅斯福任美國總統期間,當他去打獵的時候,他要去請教一位獵人,而不是去請教身邊的政治家;反之,當他討論政治問題的時候,他也絕不會去和獵人商議。

傳說有一次,他和一個牧場工頭外出打獵,他看見前麵來了一群野鴨,便追過去,舉起槍來準備射擊。但這時那個工頭早已看見樹林中還躲著一頭獅子,忙舉手示意羅斯福不要動。羅斯福眼看野鴨快要到手,於是對他的示意沒有理睬。結果,獅子在樹林中聽到槍聲後跑了出來,躥到別處去了。等到羅斯福瞧見,再趕緊把槍口移向獅子時,已經來不及開槍,隻好眼睜睜地看著它逃跑了。牧場工頭立刻瞪著眼睛,向他大發脾氣,罵他是個傻瓜、冒失鬼,最後竟還說:“當我舉手示意的時候,就是叫你不要動,你連這點規矩也不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