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抽出一段時間從事決斷時,不要以為你是在浪費時間。如果把你的1%的時間用於決斷,你達到目標的速度之快將會令你自己震驚。
做事莫貪大,成功源於小事
做事莫貪大要求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拒絕浮躁,腳踏實地地麵對應做的事。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應當將它做好。所有的成功者,他們之所以能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情來,就是因為他們能真正地做到這一點。而大多數人,雖說在很多時候也知道這一道理,卻沒有堅持做到。他們在麵對一些看起來普通、不起眼的事情時,會有所猶豫、懷疑,不知道那些小事值不值得去做,認為這些細枝末節即使是做好了,也不見得有多大的意義,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改變。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說到底,引起我們猶豫、懷疑的是我們雖然知曉做事不貪大的重要,但是卻因為心理作用,不能做到做事不嫌小,也就是不能清晰地認識自我,過度地高估自己而引起的。如果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不願意從低位做起,不甘於平凡並且無法保持低調做人,那麼我們將很難改變自己的現狀,進而離成功也就越來越遠。
張瑞敏先生說過一句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然而,生活中有些人眼高手低,隻想做大事,而看不起小事。能做大事的人很少,不願做小事的人極多。
當今社會的現實情況是,太多的人,總對小事和事情的細節不屑一顧。我們說年輕人要有理想,要有幹大事的雄心,但一定要從小事做起,有把小事做細的韌勁。因為,把小事做好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態度,而且小事中往往潛藏著成功的機會。
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員工加藤信三為了趕去上班,急著刷牙時,竟致牙齦出血。他為此感到窩火,上班的路上仍是一肚子不舒服。但在心頭火氣平息下去以後,他便和幾個要好的夥伴提及此事,並相約一同設法解決刷牙容易傷及牙齦的問題。
他們想了不少解決刷牙引起牙齦出血的辦法,如將牙刷毛改為柔軟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熱水把牙刷泡軟;多用些牙膏;放慢刷牙速度等,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他們進一步仔細檢查牙刷毛,在放大鏡下,發現刷毛頂端並不是尖的,而是四方形的。加藤信三想:“把它改成圓形的不就行了!”於是他們著手改進牙刷。
加藤信三經過實驗取得成效後,正式向公司提出了這一改變牙刷毛形狀的建議,公司很樂意改進自己的產品。改進後的獅王牌牙刷在廣告媒介的作用下,銷路極好,連續暢銷十餘年之久,銷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30%-40%,加藤信三也由職員晉升為科長,十幾年後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牙刷不好用,在我們看來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很少有人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機遇就不屬於他們。而加藤信三既發現了問題,又設法解決問題,結果他由此獲得了機會。
加騰信三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羨慕的,但我們在看到他人取得成功的同時,還應當思考他人是怎樣獲得成功的。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他人的成功經曆中獲得自己想要的經驗,並且促進我們個人的發展。
從加藤信三的成功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點,那就是他有著正確的做事態度,並不因為事小而不為,而是盡心盡力將它做好。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做事態度,恰恰就在於他做事不貪大的作風和踏踏實實的鑽研精神。
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時候都在做一些小事,怕隻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有的人不屑於做具體的事,總盲目地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簡單了。有其職斯有其責,有其責斯有其憂。如果力不及所負,才不及所任,必然禍及己身,導致混亂。所以,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謂成功,就是在平凡中作出不平凡的堅持。
曾幾何時,MBA就像一個金字招牌,似乎讀了MBA,就意味著高職、高薪、榮耀、名譽,而近幾年隨著企業對MBA趨於理性的認識,MBA身價驟跌。難道這僅僅由於就業市場的低迷嗎?歸於企業不識貨嗎?歸於沒有伯樂嗎?其實未必。這些學子們是否能從自身的浮躁心態上找些原因呢?許多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對MBA的實際能力提出質疑,“眼高手低”“心浮氣躁”成為最多的批評詞彙。這些企業也提出了共同的問題:“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從基層做起呢?”
西方有句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麼我們是否可說“萬裏長城也不是一天壘成的”?不論是世界500強的沃爾瑪,還是中國製造業旗艦的海爾集團,都是在踏踏實實、埋頭苦幹中長大的。讓浮躁被紮實所代替,衝動被理智所折服,這才是長大的硬道理。
做事不貪大、不浮躁,具有腳踏實地的風格,是我們成功的重要方法。努力做好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和工作,給自己足夠的動力和方向,才能從此踏上成功的旅途。
做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舍棄才能得到更多
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麼都想得到,隻能是生活的侏儒。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就必須揚棄許多東西。
有人說,得與失猶如人生的兩個支撐點:一個在空中懸掛,另一個在地下徘徊。得與失猶如走路,在人生無數的得失交替中前進。得與失繪成一個坐標,那是人生曲線,標誌著奮爭,更標誌著品位。
如何麵對人生中的得與失,這是千百年來許多人所苦苦思索的。每個人所走的路不同,得失也千差萬別,但有一條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是感情、金錢,還是榮譽……總之,對這些身外之物,一定要做到:失要失得起,得要拿得起。一個人在麵對得失時,應當泰然自若。得誌時須心謙身平,不狂妄,不做得意忘形的蠢事。要知道,人生不僅有得意,也會有失意。即使成功不是靠機遇,而是靠自己的奮鬥所得,但要想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更不可驕傲,否則也許得就變為失了。失意的時候,切忌自暴自棄,要明白,自己把自己打敗才是最徹底的失敗。
不曾得到的東西未必是最好的,同樣,得到的東西,也未必是自己真正所需的東西。人是世界的匆匆過客,在這個看似短暫的人生之旅中,得點兒,失點兒,又何妨呢?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要讓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總之一句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坦坦蕩蕩,磊磊落落。
如果不這樣麵對,那麼得失帶來的就是一種思想的負擔。思想負擔過重,人生會感到勞累和煩躁。要去掉這些累贅的負擔,就要有一種寬闊的心態。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泰然處之。
有這樣一則寓言:場院上,一頭毛驢要吃草。毛驢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堆青草,豈料,毛驢犯了難,是先吃這一堆,還是先吃那一堆呢?最終,毛驢在猶豫不決中餓死了。
還有一則故事更是耐人尋味:兩個牧童進深山,不小心進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這樣,老狼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驢餓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會選擇。選擇是很重要的。一個人一生中的每時每刻,其實都在選擇中度過。有人這樣說:品味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作出選擇,最大的痛苦也莫過於作出選擇。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選擇。
要做到兩全其美往往是很難的事情,要選擇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抓住重點,學會放棄。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他赴美國留學時,就立誌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
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的、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麵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了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他們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並最終於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誠然,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隻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做人最難掌握的是分寸,時刻提醒自己別過分
常聽人說做人難,說話難,其實難就難在一個“度”字上。度,也就是適度——適當限度,是一種程度,也是一種界限,也叫分寸。人在行為舉止或言談中最難掌握的就是分寸了。人常說某人少分沒寸,也就是說這人說話做事過分了,超過限度了。
在生活中,將人際關係一次用足,做生意一次賺夠,很多人以為這樣做很聰明。的確,這樣做能夠很快地得到一定的回報。但其實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是在斷自己的財路。古人強調“直道而行”,就是教人要先學做好人,才能依照正道去做事。不過,話說回來,許多好人也未必會百分百地直道而行。人與人見麵三分情,得饒人處且饒人,為了和諧相處,有時也不得不犧牲一點原則,委婉相處。遇事隻要讓人一步,自然就有回旋的餘地,辦事隻要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放之四海而言,許多事都是這樣的。最忌諱的就是貪得無厭,做人做事太過分。因為太貪婪,太過分,往往會留下悔恨。
人人都得做事,大事、小事、家裏事、外邊事……人活一輩子可以說事事不斷。做人做事的能力是一個人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下屬擁戴、同事喜歡、朋友幫助和愛人依戀的最有效的手段。在這種大環境下,人想“出頭”天經地義,想表現自己,也並沒有錯。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和優勢應該是適應挑戰的必然選擇。
某公司高級職員張紹,平時工作積極主動,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但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是在會議室裏,當時好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地來,而張紹一直站在窗台邊往樓下看。突然,他走過來,一定要拿過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來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幫忙,可他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剛過半分鍾,總經理推門而入。張紹正拿著拖把一絲不苟地拖著。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從此,大家再看張紹時,頓覺他假了許多。以前的良好形象被這一舉動一掃而光。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人掌握不好表現自我的方式和尺度。要知道,表現要分場合、分方式,如果表現得使人看上去矯揉造作,很是別扭,好像是做樣子給別人看似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不少人為了博得大夥的肯定與讚賞,總是費盡心思找準時機努力表現自己,這就使他的表現顯得虛假而功利,反而讓人討厭。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把握做人做事的分寸呢?正如《菜根譚》所言:“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是的,做人做事貴在恰到好處。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不是給別人看的,隻是以實際行動行使著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並且秉持著真誠的、全心全意為他人利益著想的心態,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認可與效果。如果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表現,往往過猶不及,反而使事情陷入僵局。
大仲馬在俄國旅行,來到一座城市,決定去參觀這個城市最大的書店。老板聽到這個消息,便想方設法做點讓這位著名作家高興的事情。於是,他在所有的書架上全擺滿了大仲馬的著作。大仲馬走進書店,見書架上全是自己的書,很吃驚。“其他作家的書呢?”他迷惑不解地問。“其他作家的書……”書店老板一時不知所措,信口說道:“全……全都賣完了!”話一出口,連他自己也傻眼了。書店老板本來是想讚美和討好大仲馬,但他的所作所為實在太過,完全不符合實際。缺少真誠的表現,使雙方都陷入了尷尬的局麵,使事情完全背離了他所希望的結果。
事實上,還有更多的事例在不斷地提醒著我們這樣一個真理:做人做事不能太倔強、太死板、太剛硬、太自傲、太聰明、太老實、太軟弱,說話不可太滿,路不能走太絕……可方可圓,能屈能伸,當忍則忍,隨機應變,是許多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徑。做人做事能夠權衡利害,把握輕重,外表大度圓融,內心見棱見角,如此處事待人才有回旋之地。
可以說,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就是分寸,看看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為有一個完美的尺度,才端莊和諧。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們,因為有一個衡量的分寸,才使人生既有失敗的懊惱,也有成功的歡欣。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總之,做人做事不要太過分。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