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隻有睿智的人才能生存——態度潛規則(2 / 3)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不怕被別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被人看低了,你可以尋找機會全麵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在你的成功中一次又一次地對你刮目相看。可若被人看高了,剛開始人們也許會覺得你很了不起,因而對你寄予種種希望,可你隨後的表現如果讓人一再失望,其結果自然愈會被人看不起。所以說,以退為進,不失為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一種哲學。

在現實生活中的為人處世,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無論對人對己,都是有必要的。當你的心情因一件小事而變得鬱鬱寡歡、洶湧澎湃的時候,當你的心靈因小小的矛盾而變得動蕩、不能自在的時候,何不忍一忍,往後退幾步,那麼,你的心情便能很快變得風平浪靜,海闊天空了。這樣,不是讓你更方便“前進”嗎?

退,體現的是一種寬容。如果說大海因寬容而變得浩瀚,陸地因寬容而變得生機勃勃,天空因寬容而變得遼闊。那麼,人也會因寬容而變得高尚。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歡迎,受人尊敬。“退幾步”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同時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合作的順利。隻要你肯“退”,你將更輕鬆地沿著社會的階梯向上走,向前進。

要記住,以退為進,眼光放長遠,是一種大智慧。退,不是一種畏縮,不是一種妥協,恰恰相反,它是一種練達的生活態度和一個人“進”的必然選擇。

任何時候都不能狂妄,態度謙和不會錯

有的人在某種情況下容易狂妄,自吹自擂。其實,這種狂妄常常是與無知連在一起的。俗話說:“鼓空聲高,人狂話大。”凡是狂妄的人,都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他們口頭上無所不能,評人論事時表現得誰也看不起,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隻有自己最行。在他們眼裏,自己好比一朵花,別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無人可比,現時的文學大家、科學巨匠全部不在話下;有的人學了幾套拳腳,就自為武功高強,身懷絕技,到處稱雄,頗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氣勢;有的人演過一兩部電影,就自以為演技超群,名揚四海,儼然當代影視圈中最耀眼的明星……

然而,狂妄的結局是自毀、是失敗,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客觀規律。縱觀曆史,隻有虛心謹慎、求真務實的人,才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在現實生活中,無知者狂妄,當然令人鄙夷,就是有一些本事的人,狂妄起來也毫無益處。有了本事自視過高,並進而發狂,表麵看來,似乎狂得有點“道理”,其實,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淺薄氣在作怪。他們不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總想出人頭地露一手。殊不知,等待這些人的隻能是摔大跟頭。

人們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人生在世,總是謙虛一些、謹慎一些,多一點自知之明為好。自己有無本事,本事有多大,別人都看得見。

看看那些成績斐然、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名家們,看看那些功力深厚、飲譽世界的藝術大師們,他們當中,絕少有人因為自己具有足夠的資本而狂妄自大,相反卻是非常自知而又非常謙虛的。

喬·路易是縱橫拳壇,打敗眾多高手的美國著名拳王,但為人卻十分謙和。有一天,他和朋友騎車外出郊遊,在路上被一輛大貨車刮倒了。貨車司機怒氣衝衝地跳下車,強詞奪理地把他們痛罵了一頓。等貨車司機走後,朋友納悶地問喬:“你為什麼不用拳頭修理那個無理取鬧的混蛋?”喬微微一笑,幽默地說:“謙和基於力量,傲慢基於無能。如果有人侮辱了歌王卡羅索,你想一想,卡羅索會為他唱一首歌嗎?”

沒有人會喜歡狂妄無禮者,隻有謙和的人才能受到大家的歡迎。

謙和的人,性格如山,堅定剛毅、沉穩厚重。他們的行為如水,平和淡然、潤物無聲。謙和的人有如海蚌,將傷害自己的沙粒溫柔地包裹起來,化作美麗的珍珠;有如河水,將自己棱角尖銳的言辭百般修整,好似山石化作卵石。而狂妄的人隻知道硬碰硬,最終兩敗俱傷。

當狂妄遇上謙和,也許最初咄咄逼人的架勢可以解一時之怒火,倍感暢快。但笑到最後才可以笑得最好,正如謙和的人最終總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的環境。

其實,真正做到謙和極為容易,隻需多為別人想一想。

泰戈爾說得好:“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於偉大的時候。”是的,“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當你處處表現出你的謙卑時,別人對你並不鄙視,反而覺得高尚。當你自覺你是明星,你是領導,你比別人高出一頭時,是不會有多少人買你的賬的。對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來說,成長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向溫和與謙遜轉變的過程,因為他已經看穿並透析了世間的風雨與坎坷。要知道,高傲總是一時的,沒有人會高傲一輩子,但謙和卻是永恒的。

“胡慶餘堂”是紅頂商人胡雪岩畢生的心血。在世紀更迭、戰火紛紛的歲月中,無數金字招牌都未能幸免於難,“胡慶餘堂”卻以胡雪岩提出的謙虛、誠信支撐下來。

一天,一位老農到“胡慶餘堂”買藥,微露不悅之色,恰好被胡雪岩看到了。胡雪岩和顏悅色地問老人,是不是藥店有什麼招呼不周的地方。

老人見胡雪岩談吐穿著不凡,知道是個管事的人,就說:“藥店的鹿茸切片放置時間太久,有些返潮,希望貴店不要提前將鹿茸切片,等有人來買時再切更好。”

一旁的掌櫃見老人是一個農夫,買的鹿茸也不多,就惡語相加地說“胡慶餘堂”賣的都是上等鹿茸,要老農夫不要在店堂內胡說八道。胡雪岩打斷了掌櫃的話說:“老人家,您的建議我們馬上就采納,您以後一定會買到好的鹿茸,這次的鹿茸我們不收錢,希望您下次還能到‘胡慶餘堂’買藥。”當即下令鹿茸一概不得事先切片。

老農夫被胡雪岩的謙虛大度所感動,逢人就誇“胡慶餘堂”貨真價實,每次進城都會給胡雪岩送些土產,兩人成了忘年交。

胡雪岩的謙和不僅沒有失掉藥店的聲譽,反而讓他贏得了老農夫對“胡慶餘堂”的信任,他一生結識了很多這樣的朋友。

我們說,越是成熟的穀子,越是低著頭。可平日裏有些人,總見其本事不大頭很大,底氣不足傲氣足。為什麼呢?有位哲人這樣說:著作等身的人,不想再去炫耀自己的著作,此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嶄露頭角的人,才會到處去顯露他的頭角,生怕別人不知道;滿腹經綸的人,不會故意去賣弄他的學問,半瓶子水的人,才會咣當咣當地響個不停。

在平日的與人交談中,若能相互尊重,虛心傾聽他人的言談,不居高臨下,不自以為是,不以高傲的語調打斷別人的談話或強硬否定人家的觀點,而是聽完後再謙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會贏得對方的信任與尊重,才會擁有更多的知心朋友。

《易經》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意思是:謙而又謙的君子,渡過險惡大川時平安吉祥。學會謙和,就是學會了做人。謙和,一旦被認同而篤行之,便會被深深地鐫刻在心扉上,融化在血液中,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陪自己平安吉祥地度過終生。

我們要時刻銘記,謙和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良方,是我們一世的財富,它會為我們贏來人氣、尊重、友誼和讚譽。所以,我們應戒驕破滿,謙和待人。

優柔寡斷常誤事,敏捷果斷易成功

歌德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長久地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當機立斷,不能猶豫不決。如果一個問題拖拉很長時間也難作出決定,那麼,這個機會可能早已過去了,而你還在那裏做決定。

主意不堅和優柔寡斷,對一個人來說,實在是一個致命的缺陷。有此種弱點的人,很難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如果沒有果斷決策的能力,那麼你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一葉孤舟,永遠漂流在狂風暴雨的汪洋大海裏,永遠達不到成功的目的地。

從某種程度上說,世間最可憐的人就是那些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的人。有些人一旦遇到了事情,就一定要和他人商量。這種主意不定、意誌不堅的人,既不會相信自己,也不會為他人所信賴。

往往有一些人,優柔寡斷簡直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他們不敢決定種種事情,不敢擔負應負的一些責任。而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事情的結果會怎樣——究竟是好是壞,是凶是吉。他們常常對自己的決斷產生懷疑,不敢相信他們自己能解決重要的事情。因為猶豫不決,會使很多人的美好想法陷於破滅狀態。

有一個哲學家,在他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漂亮的姑娘對他說:“我想嫁給你。”哲學家說:“我一個人挺好的,要結婚,得讓我想想。”於是,他就猶猶豫豫地在那兒琢磨,猶豫了十年。最後,他還是開口對姑娘的父親說:“請把你的女兒嫁給我吧。”姑娘的父親說:“親愛的先生,你來得太遲了。我的女兒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他回到家中,後悔萬分,結果就抑鬱而亡。臨死的時候,他焚掉所有的書稿,隻留下兩句話——前半生不猶豫,後半生不後悔。這都表現在他做事優柔寡斷,錯誤了自己的一生。

這則故事聽起來非常可笑。試想一下,結婚的事情竟然猶豫了十年的時間,他能等,但別人能等他嗎?最後,他也隻能後悔。所以說,一個人在要作決定的時候,一定要當機立斷,否則將會受到損失。如果當初他當機立斷答應姑娘,那他這一生就找到了幸福,然而他卻沒有那樣做。

做事要當機立斷,不能猶豫不決。如果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前怕狼後怕虎、光說不做,總是心動卻不行動,連你自己都會討厭自己。該快不快,該斷不斷,什麼都拖泥帶水,結果就會一事無成。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裏根小時候曾到一家製鞋店訂做一雙鞋。鞋匠問年幼的裏根:“你是想要方頭鞋還是圓頭鞋?”裏根不知道哪種鞋適合自己,一時回答不上來。於是鞋匠叫他回去考慮清楚後再來告訴他。過了幾天,這位鞋匠在街上碰見裏根,又問起鞋子的事情。裏根仍然舉棋不定,最後鞋匠對他說:“好吧,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兩天後你來取新鞋。”

去店裏取鞋的時候,裏根發現鞋匠給自己做的鞋子一隻是方頭的,另一隻是圓頭的。“怎麼會這樣?”他感到納悶。

“等了你幾天,你都拿不定主意,所以就由我這個做鞋的來決定了。這是給你一個教訓,不要總是讓人家來替你作決定。”鞋匠回答。裏根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從那以後,我認識到一點: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猶豫不決,就等於把決定權拱手讓給了別人。一旦別人作出糟糕的決定,到時後悔的就是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能這樣點撥我們的鞋匠不多,可是像裏根一樣遇事猶豫不決的人卻不在少數。所以,有優柔寡斷毛病的人需要常常提醒自己,要做事敏捷,決策果斷,這樣才可以補救猶豫不決的缺陷。一個人要想成功,最忌諱的就是沒有決斷力。要知道,決斷力能控製行動,隻要敢於決斷,我們便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跡。

美國富翁愛琳·福特在談到自己的創業曆程時曾說:“想成為富翁的人必須相信:自己的命運要由自己來決斷,有了決斷就必須馬上付諸行動,隻要你決定做什麼事,就一定要有無論怎樣都必須去完成的精神。”

如何將模糊微弱的願望轉變成清晰強烈的欲望是相當深奧的一門學問。如果真的渴望成功,心中便會萌生一種力量鞭策自己不斷前進。

斯太菲克在美國亨斯城退役軍人管理醫院療養。經濟上他雖然破產了,但在逐漸康複期間想到了一個主意。斯太菲克知道:許多洗衣店都把剛熨好的衣服折疊在一塊硬紙板上,以保持衣服的硬度,避免出現褶皺。他寫了幾封信給洗衣店,獲悉這種紙板每千張要花費4美元。他的想法是:以每千張一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些紙板,並在每張紙板上登上一則廣告,登廣告的人當然要付廣告費,這樣他就可以從中得到一筆收入。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斯太菲克就設法去實現它。出院後,他就開始了行動。由於他在廣告領域還是個新手,他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斯太菲克繼續保持他住院時所養成的習慣:每天花一定時間進行學習、思考和計劃。後來他決定提高服務效率,加強業務學習。他發現襯衣板一旦從襯衣上被撤除之後,就不會被洗衣店的顧客保留。於是,他給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許多家庭保留這種登有廣告的襯衣紙板呢?”經過思考,他想到了辦法。他在襯衣紙板的一麵印一則黑白或彩色廣告,在另一麵上,他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一個有趣的兒童遊戲,一個供主婦用的家庭食譜或者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男子抱怨他的一張洗衣清單突然莫名其妙地不見了。後來,他發現他的妻子把它連同一些襯衣都送到洗衣店去了,而這些襯衣本來是不需要洗的——妻子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多得到一些斯太菲克的食譜。

斯太菲克的業務很紅火,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滯不前。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更大的成就。他又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擴大?”找到答案之後,斯太菲克把他銷售襯衣紙板的收入全部捐贈給了美國洗染學會,該學會則以建議每個成員應當讓自己以及他的同事購買斯太菲克的襯衣紙板作為回報。這樣,斯太菲克又有了另一個重要的發現:你給別人好的或稱心的東西愈多,你的收獲也就愈大。每次的精心安排都給斯太菲克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他認為,抽出一段時間,專用於決斷,對於成功地招財致富是十分必要的。

一天有1440分鍾,將這個時間的1%僅僅14分鍾用於決斷並養成習慣,你就會驚奇地發現,無論任何時候——洗滌碗碟時、騎自行車時或洗澡時,你都可以產生建設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