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不打笑臉人,頤指氣使求人難
“微笑外交”是現代世界上一種流行而奏效的交際術,更是一些交際老手非常重視的“作戰技巧”。據心理學研究發現,笑對人們的印象和好感具有特殊的效能,人們對於笑也是最樂意接受的。笑具有非常的力量。在當今世界上,笑差不多要被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據悉,日本在招收服務員時,不僅要求有一定的學曆,而且還要求會笑,要笑得自然、親切、甜美。這是為什麼?目的是訓練美善的儀態,根除“凶相”,培養和善的視覺感,讓人一見就舒服。日本人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
任何一個人,都喜歡看人的笑臉,而不喜歡毫無表情的冷漠相。心理學研究證明,當一個人同另一個人相接觸打招呼時,對方會首先從視覺上觀察其麵容與儀態,印象最深、感召力最大的是對方笑咪咪的臉孔、友善的儀態和親切的語氣。而這三者,主要是由“笑眯眯”的臉孔來統率的。如果沒有了“笑眯眯的臉”,也就沒有了“友善的情態”和“親切的語氣”。這是人感情的鏈式現象。
笑,在交際中的意義和力量是明顯的。求人成事時與對方初次見麵,如果遇到令人拘謹的場麵或沉悶的氣氛,不管是誰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防衛機製,從而使得接下來的事情難以順利進行。要解除這種防衛機製,消除對方的戒備心,必須創造出一種和諧自然的氣氛。這就需要求人成事者禮貌待人、主動熱情,從表情、發型、衣著、談吐、動作、舉止到人格修養等各方麵都表現出一種既真實自然又落落大方的態度,以贏得對方的好感和喜愛。尤其是求職、求愛以及推銷時,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
一天,一位40歲的中年人來到紐約的一家大廣告公司——洛德·湯馬斯公司。他讓人給公司總裁遞上一張便條,上麵寫道:“我在樓下會客廳。我能告訴你們廣告是什麼;我知道的東西你們並不知道。讓你們知道這些,對我、對你們都關係重大。假如你們想知道廣告是什麼,就請人傳話下來。”這張非同尋常的紙條當即就使公司總裁拉斯克作出決定——請來人上樓麵談。而這位客人,就是後來享譽廣告界的奇才甘乃迪。
求人成事時,與對方第一次的交談要熱情大方,積極主動,禮貌周到。這些事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有技巧。當然人人都會打招呼,但是要做到完美、得體,還要用心。有禮貌地打招呼,是與人交往、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歐美國家,一般說來,即便是親密的朋友之間,打招呼也很有禮貌,朋友之間、夫妻之間都是如此。對於求人成事者來說,第一次打招呼給人的印象尤為重要,因而要特別注意禮節,要考慮周詳。
對於一般人來說,打招呼時,點點頭或者微微欠一下身就已足夠,但對求人者來說就不夠了。因為對方也許比較講究禮節,他會想:“我可是他所要求的人啊!這家夥毛毛躁躁、不懂禮貌,大概靠不住。”於是,可能原本答應幫助你的想法也會改變了。對於這位求人者來說,可能就失去了這一機會。
微笑會讓世界變得不一樣。但生活中一些具有優越感的人卻難以做到笑臉迎人,他們總覺得高人一等,處處頤指氣使,盛氣淩人。這類人如果身居高位,人們也許會懾於他的權勢而默不作聲,但內心一定是反感氣惱的。在求人辦事時,如果這種人還是一副居高臨下、咄咄逼人的態度,所求之事很可能不會辦成。
在生活中,我們誰都難免求人,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求人買你的貨,求人賣給你原料,求銀行給你貸款,求人給你提供技術;如果你是打工者,你需要求老板提供你職位,求老板給你漲工資,求客戶對你的產品和服務滿意,求同事幫助你;如果你是公務員,你需要求上級領導賞識你,求同事支持你,求群眾滿意你;如果你是學生,你要求老師和同學在學習上幫助你,要求父母在生活上照顧你……生活中,你無時無刻不在求人。所以說,我們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可頤指氣使,蠻橫霸道。
平等待人,禮貌待人,友好待人,乃為人之道。頤指氣使無異於自毀前程,笑臉迎人則會為你打開方便之門。請收起那些不可一世的態度吧,露出你的微笑,謙和待人,你的生活會更美好,事業會更成功。
學習是要加的,但驕傲一定要減
相傳,有位目不識丁的財主請了一位先生到家中教兒子識字。先生提筆在紙上畫了一橫,對財主的兒子說:“這是一”;畫了兩橫,說:“這是二”;畫了三橫,說:“這是三”。聽到這裏,財主的兒子就跑到父親那裏說:“我學會了,不必再麻煩先生教我了。”財主很高興,就把先生辭退了。過後有一天,家裏要請一姓萬的朋友來作客,財主命兒子寫一請帖。兒子閉門寫了半天,還沒寫完,財主再三催促,兒子抱怨道:“天下姓氏那麼多,幹嘛偏偏姓萬?我從早晨寫到現在,才寫了五百多畫。”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不可似懂非懂,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是學習的大敵,會使人走向無知。
學海泛舟,貴在虛心。隻有虛心,才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營養;隻有虛心,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真正做到不恥下問,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麵。不難發現,古往今來,大凡在事業上有突出建樹的人,往往都虛懷若穀,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明代的董複宗,當他已是名聞遐爾的學者時,依然孜孜以求,學而不厭。他在七十歲那年,還拜比他小十五歲的王陽明為師,並恭恭敬敬跪拜執弟子禮。著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也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畫蜚聲中外而自滿,他對明清時代的畫家之畫,讚不絕口,自愧弗如,曾寫下這樣一段感人至深的話:“恨不生三百年前,為諸君理紙磨墨,諸君不納,餘在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名演員而自傲。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演出結束後,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由此觀之,一個人的成功與虛心好學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人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有學問的人就像籽粒飽滿的稻穀一樣,總是謙虛地低垂著頭,不露鋒芒;沒有學問的人就像癟麥穗一樣,總是傲然挺立,不可一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個別人,對事物常常是一知半解,尾巴卻翹上了天。他們目空一切,盛氣淩人,誰都瞧不起。這種傲氣十足的人,又怎麼可能虛心向別人求教,成為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呢?
生活中一些人不懂裝懂,驕傲自滿,這種人遲早會碰跟頭的。
有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裏,在當時算是所裏學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
“聽說他倆也就是本科生學曆,有啥好聊的呢?”這麼想著,他隻是朝兩人微微點了點頭。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麵上如飛似的跑到對麵上廁所去了。
博士的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廁所,同樣又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
“怎麼回事?”博士生剛才沒去打招呼,現在又不好意思去問。
過了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了幾步,也邁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了。
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了?”
不久,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上廁所,非得繞十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於是也起身往水裏跨,心想:“我就不信這本科學曆的人能過的水麵,我博士學曆不能過。”
隻聽“撲通”一聲,博士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趕緊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反問道:“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而我就掉進水裏了呢?”
兩位所長相視一笑,其中一位說:“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樁子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不了解情況,怎麼也不問一聲呢?”
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不懂就問,沒有人會因為我們問了看似簡單的問題而嘲諷我們技不如人,相反隻會讓我們得到更多的尊重。我們要知道,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閃光點,都會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我們隻有謙虛一點,虛心向別人學習,別人才會樂意將更多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教授給我們,我們也才可能成長得更快。
古人雲: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自高者,如峭壁,時雨過之,須臾溜散,不能分潤;自狹者,如甕盎受水,容擔容鬥,過其量則溢矣。夫好學者,其如海也,受九州而不滿,旱十年而不枯。在當今時代,許多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有的已經用不上了,而我們所不懂的新知識又迫切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隻有扔掉驕傲,虛心好學,勤奮苦鑽,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以退為進,眼光要放長遠
孫子兵法有以攻為守之計,反此而成處世之以退為進,所謂兵者詭道也。馬克思曾經說過,當反讀黑格爾之辯證法,為人處世亦可反讀兵法,何也?處世之不同於兵法,兵者一鼓而成其勝負,而為人處世卻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才有“失即是得、成已是敗”之說。
生存之道,在於講究處世法則。有位名人說過,退一步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可見,退一步,並不是膽怯的表現。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能夠退上一步而取得勝利的戰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人生在世,能屈能伸,如果隻能伸,那麼不論什麼,都會有一定的限度,遲早會崩潰的。
許多時候,以退為進吃虧的並不是自己,圖一時的瀟灑卻換來一輩子的後悔,這樣的“兵出無道”是行軍的大忌,所以曆來運用“以退為進”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不在少數。昔年勾踐忍臥薪嚐膽之苦,韓信忍胯下之辱;藺相如“不欲與廉頗爭列,引車避匿”。他們知暫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肯因噎廢食,退而有序,進而有為,可謂深諳進退之道。
當然,不僅在戰爭中,這一原則在為人處世上仍然可用。人生中退後一步並非不好,如果在前進時采取後退的姿勢,以謙讓恭謹的方式向前,那就更完美了。當然,“前進”與“後退”並不是絕對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靈沒有提升,則前進正是後退;反之,若在失敗的挫折裏,心性有所覺醒,則後退也是前進。
一個人在做人處世上,必須要能謙恭禮讓;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必須要懂得以退為進。空氣越經壓縮,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軍人作戰,有時候要迂回繞道,轉彎前進,才能勝利。有些時候,我們要想成就一件事情,懂得低頭,會更有利於成功。
有一年,在比利時某畫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美國畫商看中了印度人帶來的三幅畫,標價為250美元,畫商不願出此價錢,於是唇槍舌劍,誰也不肯放鬆,談判進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惱火了,怒氣衝衝地當著美國人的麵把其中一幅畫燒了。美國人看到這麼好的畫燒了,當然感到十分可惜。他問印度人剩下的兩幅畫願賣多少錢,回答還是250美元。美國畫商見他毫不鬆口,又拒絕了這個價格。這位印度人把心一橫,又燒掉了其中一幅。美國畫商隻好乞求他千萬別再燒這最後一幅。當他再次詢問這位印度人願賣多少錢時,賣者說道:“最後一幅畫能與三幅畫同樣價錢嗎?”結果,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後一幅畫竟以600美元的價格拍板成交。
當時,其他畫的價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間,而印度人這幅畫卻能賣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首先,他燒掉兩幅畫以吸引那位美國人,正是采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因為他“有恃無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畫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燒掉了兩幅,剩下了最後一幅,正是“物以稀為貴”。這位印度人還了解到這個美國人有個習慣,喜歡收藏古董名畫,隻要他愛上這幅畫,是不肯輕易放棄的,寧肯出高價也要收買珍藏。聰明的印度人施展這招果然很靈,一筆生意唾手而得。因此在商談中,賣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買方則會提出種種借口,以達到自己的最高利益,此時,以退為進的戰略便會大奏奇效。
當然,要想成功地運用“以退為進”的策略,還必須把握好分寸,不打無準備之仗。心中沒有十分的把握而輕易使用此計,難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國人喜愛古董的習慣,不能肯定他一定會買下那最後一幅畫而去燒掉前兩幅,如果最後美國人沒有買那幅畫,印度人就會賠了夫人又折兵,追悔莫及。
你後退一步,按照你所掌握的對方的心理,肯定對方願意采取令你滿意的行動,這樣,你的以退為進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以退為進,不僅是一種經營策略,也是一種生存競爭的策略,更是一種處世的大智慧。隻知前進不懂後退,無法獲得圓滿的人生,隻有懂得“以退為進”的哲理,才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遊刃有餘。一位不善交際的博士,畢業後拿著計算機專業的博士證書到人才市場上求職,竟沒有一家公司聘用他。後來,他在求職時索性不再出示學曆證書。不久,有一家電腦公司願意聘他為程序輸入員,這對他來說顯然是大材小用,但在工作時,他仍幹得一絲不苟。後來,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這時他亮出了學士證書,老板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相適應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經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富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書,老板見後又提升了他。又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有目的地詢問他。這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書。 由於老板對他的水平和工作能力已經有了全麵的認識,因此毫不猶豫地再次提拔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