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著從他人的角度傾聽並了解他或她的遭遇,努力從他們的眼睛看世界。
2、盡量無條件地接納這個人——不加判斷和批評——認同他是有價值且獨特的個體。
3、讓對方知道你的理解——透過全神貫注的聆聽、身體語言和你的話語。
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你能夠想到任何從他人觀點來傾聽以至理解,而不能幫助你更有效果的事實嗎?
一個保險公司的女經理說:“我總認為同理是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無論是在生意上、家庭中、親密的朋友中,或無論什麼人和事。你知道,我了解現在我身邊親密的朋友中,沒有一個是不懂同理心的。這些年以來,雖然不多,但總會有幾個人讓我無法忍受,現在我明白為什麼了——他們完全沒有同理心。太遺憾了,我們做不成朋友。”
你可以試試看:
在工作和生活兩方麵,有幾件事你可以思考一下。
你傾聽、理解得越多,就越知道一個人的感覺,了解他或她為什麼這麼想,那麼你就會更欣賞、接受和關心這個人。
同理心會幫助你建立一個更完整、深刻和豐富的人際關係。
同理心不僅改變人際關係中的動力,而且還會改變關係中的人,因為一個溫柔關懷的人際關係會幫助我們成長。
當人們感到被理解和被接受時,他們很自然地會卸下防衛、論斷和批評的行為。
試試這些辦法
下次與朋友、同事或愛人交談時,仔細傾聽他們的言語和感覺,試著了解他們正在說的事——從他們的角度去看此事。你可以說“當然,我敢說你一定為此而感到驕傲”或者不論什麼話,隻要能表達你對他們的理解就好。然後,你注意對方的反應,就可能會發現,你的理解使他們姿勢放鬆,臉上有愉快的表情,而且會對你表示出親近的樣子。
學會如何認同他人,這是一個你可以學到的習慣——它是你的內在力量。
了解自己的盲點
總是要一段時間後,你才能接受建設性的批評。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拒絕或躲避批評,畢競它很傷人。
我的鄰居朱笛是一個好姑娘,善良、聰明而有才華,但是她話太多,很少聽別人講話。無論工作或人際關係,對她來說都成了一種折磨,但她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朋友們一直試圖告訴她,而她卻充耳不聞。
每次吵架,她的男朋友就悲歎:“你從來沒給我機會講講我的想法。”
當她一個人滔滔不絕時,別人總是坐立不安、東張西望,看起來很煩躁。
我們都有盲點,比如:一些隨心所欲做的事、看不見或沒發現的習慣,但我們周圍的人都看見了。
想一想看,你很了解的人,他們大部分是不是因為某些自己沒注意到的行為,而毀了自己?
由於我們處在自我的角度上,無法看見別人看到的自己。因此,欲找出這些看不見的習慣,惟一方法是透過其他人對我們的回饋。
你可以試試看:
了解盲點最好的方式。
把開心的回饋和批評視為珍貴的禮物,讓你開心的人是想要幫助你的人。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回饋,就友善地問——不要用防衛的態度,努力去理解他們的意思,和他們討論。
注意:你往往對這種回饋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這類行為藏在你的盲點中,你一開始往往很難相信。
記住:要警覺到問題,否則你無法改正。
總是要一段時間後,你才能接受建設性的批評。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拒絕或躲避批評。畢竟,它很傷人。
然而,一旦你習慣去傾聽、探索,你會發現批評將幫助你生活得更有效果。而你,因此成長了。
每一次經曆都是一個機會
過去我以為,單身的人比較不喜歡她們的生活。不然你看,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尋找伴侶。
這其實是大錯特錯了!
在和許多生活豐富、生氣勃勃的單身人士交談過後,我發現這些單身生活的人們對自己生活滿意的程度,和有伴侶的人們沒什麼兩樣,有些甚至更滿意。
接觸了許多生活多采多姿的單身人士之後。有一個答案出乎我意料之外,也讓我得到啟發:每一個人都堅信,單身生活可以更認識自我。
二十五歲的莉莉說:“我感到獨立、有能力和堅強。另一部分是因為你沒人可以責備和埋怨。每一次經曆都是一次機會。”說到這裏,她輕聲地笑著。
一個豐富人生的重要部分就是要有朋友。
有心理醫生建議說:不要隻與有可能進一步發展關係的人或同趣相投的人交往,還要眼界開闊地找新朋友。好朋友使生活更有價值。
但是,隻要和人交往,就會有受傷的經曆。與我交談的人都同意,除非你忘記過去的創傷,並且原諒給你帶來疼痛的人,否則你的傷無法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