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曼不但有處理政治事務的能力,還有她自己的政治見解。她向楚王提出了楚王對臣民的三原則,一是用真誠來安撫普通的人民;二是教育那些士、大夫,要他們培養自己的高尚的德性;三是對待像屈瑕這樣自以為是的大夫,要用刑來威懾。
還有一件事,就是楚武王去世時,鄧曼對戰局的判斷,她認為,楚王此次出征,最好的結局就是楚王能不死於交戰時,楚軍又沒有大的損失。應該可以推想的,楚王在聽了鄧曼的話後,就與令尹鬥祁和莫敖屈重,布置了萬一他楚王病重以至病死於作戰時的各種後續作戰安排。這才是楚軍能順利回楚的重要原因。因為,先就謀劃好了。
由此,我們就證實了前麵提出的那個論點,鄧曼是位卓越的女子!當然,她的兒子楚文王也同樣是位優秀的政治領袖。
38、是楚文王滅了鄧國
楚文王即位後,稟承其父王的遺願,繼續北進。他走的步子更大。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親帥大軍伐申(河南南陽)。在路過鄧國時,鄧祁侯邀請楚王進城,並盛情款待楚王,因為楚王是他的外甥。
這時,鄧侯的另外三個外甥,在鄧國做大夫的騅甥、聃甥、養甥,向鄧侯提出殺死楚王的建議。聃甥、養甥就是曾與鬥廉在鄾城交戰過的,並被打敗的那二甥。但鄧侯並不接受他三人的建議,鄧侯以為,如果我在招待外甥時,殺死了外甥,他人就會鄙視我,唾棄我,這在我來講,是不能忍受的。三甥說道,如果您不殺死楚王,將來滅鄧國的人,一定是這個楚王。您不早動手,將來怕是噬臍不及呀!再說,如果楚王滅了您的鄧國,您還有什麼麵子不麵子了?您的生存都成問題了,還在乎其它什麼呢?但鄧祁侯不聽。看來,鄧祁侯將他自己名譽的好壞看得比他的祖國的存亡還要重。
三甥的推斷是正確的。楚文王伐申回國時,順路就伐鄧。再過了十年,楚文王竟把鄧國給滅了。不論怎麼說,鄧國是他楚文王的外婆家,鄧祁侯是他的舅舅。但他不管這些。那麼,真的就如三甥所言,殺死了楚文王,楚就不會滅鄧國了嗎?當然未必如此。但楚文王拿下鄧國後,這對他進入中原地區,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們看到,楚得到鄧國後,他就到達了南陽盆地,就可以從方城進入豫東平原,然後一直北上,就可以到達黃河。飲馬河水,問鼎中原,這樣的事兒,已沒有什麼懸念,剩下的不過是時間的流失而已。但楚文王是不願意讓時間白白地流淌走的,他要緊握時間的這輛戰車的韁繩,去追逐他自己和他父王的那個美好的理想。
39、俘獲蔡哀侯
在魯桓公二年時,鄭莊公和蔡桓侯曾會麵,討論的問題就是楚國的潛在威脅問題。但到了魯莊公十年(前684年)時,這個威脅真的來了。
鄧曼不但有處理政治事務的能力,還有她自己的政治見解。她向楚王提出了楚王對臣民的三原則,一是用真誠來安撫普通的人民;二是教育那些士、大夫,要他們培養自己的高尚的德性;三是對待像屈瑕這樣自以為是的大夫,要用刑來威懾。
還有一件事,就是楚武王去世時,鄧曼對戰局的判斷,她認為,楚王此次出征,最好的結局就是楚王能不死於交戰時,楚軍又沒有大的損失。應該可以推想的,楚王在聽了鄧曼的話後,就與令尹鬥祁和莫敖屈重,布置了萬一他楚王病重以至病死於作戰時的各種後續作戰安排。這才是楚軍能順利回楚的重要原因。因為,先就謀劃好了。
由此,我們就證實了前麵提出的那個論點,鄧曼是位卓越的女子!當然,她的兒子楚文王也同樣是位優秀的政治領袖。
38、是楚文王滅了鄧國
楚文王即位後,稟承其父王的遺願,繼續北進。他走的步子更大。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親帥大軍伐申(河南南陽)。在路過鄧國時,鄧祁侯邀請楚王進城,並盛情款待楚王,因為楚王是他的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