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收後宮(3 / 3)

這就是一個心理谘詢師的思維方式,詭異嗎?而你願意讀到這裏,或許覺得過癮,或許覺得我該去接受心理治療,恭喜你猜對了,是的,我是被谘詢過的“病人”。而這,是個人成長的必須,不然,姐寫出來的比這更精彩,通過整合來更好地分裂。

想到谘詢,那是真實的關係,而非“設置”下的俘虜,所以,我們希望讓來訪者在一個真實的關係裏,而不是麵對一個理論和技術訓練下的機器,我們彼此用自己的狀態存在於此。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從細節上來說,後宮現象中那些追求主角的異性,往往不是同一個類型的。男性主角收後宮,有鄰家小妹型、有女仆、有禦姐、有女王,而女性主角收後宮,或溫柔體貼、或浪漫優雅、或成熟魅力、或野性豪放,絕少重複的。

我們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話說回來,再完美的配偶,在一起時間久了也總會出現“疲勞”。亦如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張愛玲這樣寫道:“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 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

此刻若不合時宜地在煽情時說些心理學理論會不會被罵?好在我是不怕拍磚的人,是個思路可以跳來跳去的類精神分裂文藝範兒女心理谘詢師,於是,我要告訴大家如下的話:

後宮的出現顯然是個奇葩中的人之常情,就像我們的本我要借著自我的調整才能即滿足私欲又符合規範。

前麵已經簡單提到過“本我”“自我”和“超我”,最後借助後宮這個話題,我們不妨來詳細解釋下。

“本我”遵從快樂原則形式,一切關乎生存的命題,如吃喝拉撒睡以及性等。這些基本願望是不希望被製約的,而這些基本願望附加的享樂主義是會讓人沉浸其中不肯自拔的,於是才可能會出現自顧自地享受文字的快感。暫時拋卻那些條條框框的行為,如同人男女的衍生創作,最基本的一點是為了快樂。

“自我”是調節超我與本我關係的一個中間力量,像個和事佬、調解員一樣,為了讓我們能夠不被社會和他人視為異類或者精神病。這裏指的精神病是非病的精神病,意思是很想在紛繁複雜的環境裏活出自己的人,而這樣的人大部分都做了一個叛逆者,自我意識不是沒有,而是太強,強到必須處處跟主流不一樣,而這個本身就會讓這個人吃很多苦。可見,文藝作品裏到處都是適應不良的自我,恰恰是這個適應不良,成就了如張愛玲似的傳奇女子。

“超我”法官、警察、各種禁忌、標準、門檻、約束等,沒它,我們無法社會化,而過於服從會失去自己。所以,超我不能沒有,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超我,對,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超我是會早晚把自己憋死的。

將這種不完美的缺憾,投射到文學作品中,就是分化出各種類型的異性,從而滿足自己不同的內心欲望。注意,所分化出的異性,往往與作者自己內在的需求相關,而作者在主角身上的自我投射越嚴重,分化出的異性類型就越與作者自己的內在需求相關。當然,具體分析細節上會因不同作者、不同時期、不同作品有差異,或許我們有機會可以坐下來,找一部後宮作品做一次具體分析,就當是一次沒節操、無責任的對話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