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故事毫無疑問是自己願望的滿足,而這個願望又似乎是人們普遍的願望吧。話說,在讀文學作品時,將其中的主角映射成自己,是一種普遍的潛意識現象。做下白日夢,想象自己左擁右抱,有諸多優秀的異性哭著喊著往自己身邊蹭,總是一件非常滿足的事情。
你還別不承認。後宮佳麗無數是個讓人無限遐想的事兒,就算你嘴上不說,一定也會在某個片刻閃過一個念頭,那就是,美男或美女皆我所有,這不邪惡,而是很自然的想象。若這個沒有才是大大的問題,不管何種修行的人,都先是人,然後才是修行的人。人永遠是主語,前麵或後麵加的都是裝飾。除了佛陀或上帝,我們無法在前麵或後麵加任何東西,因為這個主語本身就足夠超脫了。
弗大爺有句經典的話“夢是願望的滿足”,他是第一個正兒八經研究夢語言的人,此刻說夢的目的是跟後宮與各種延展作品(如同人文)做個聯係,它們都有相似的願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創作實現一個“白日夢”,在夢裏自己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物,也可以誰都不是,隻是一個“造物者”,滿足著那種自己說了算的特權。
舉個自己的例子,我曾經很長時間在等地鐵時會冒出跳下去的想法和衝動(這和死本能有關,這也是弗大爺說的,類似的情況比如站在高處的躍躍欲試,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而某次,在夢裏,我真的跳了下去,同時有另一個自己眼睜睜地看著跳了下去,而躺在軌道中的自己身體是完好的,於是,第二天,再等地鐵時,那個衝動幾乎沒有了。
這個例子鮮活地告訴我:
1.夢具備把衝動緩解的能力,而這些衝動多半是不被自己接受的。夢裏做了,生活中就不會去真的實現了,俗話說“夢是反的”,在心理學方麵可以理解成這個道理。而請注意,這隻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心理學絕非這麼簡單,要想說夢,我們又可以單寫一本書了。
2.夢有自我檢查功能,允許出現的多半是經過偽裝的,比如“死”一般是不可能直白地出現的。也就是說,無意識不再評判應該不應該,夢裏不再有超我,而有的人,夢裏超我都是很強的。
3.有次冒出這樣一句話,讓你的夢自由了,你才真的自由。因夢是無意識的語言,一個連夢都不自由的人,實際生活中是肯定受壓抑很深的。而一生無夢,是最大的謊言。
可顯然從後宮角度說,太過癮了,我們根本無法抗拒那種被無數優秀異性圍繞的優越感覺。所以無數人看著後宮小說(或有相似情節的文學作品)做著白日夢,而生活中呢?這種事情基本是不會發生的。
這顯然印證了前麵我們說的,小說的非現實性,那是如夢的願望的滿足,就像我們不可能批判夢一樣。我們不該去批判任何形式的創作,那都是可貴的自由意識。人類若沒有這個是很僵化和幹涸的,所謂的風花雪月、天馬行空、穿越、重口味不過是人類自我滿足的途徑,那是活下去的動力。
你顯然在抑鬱症患者那裏難以找到生命的活力,他們會認為一切都無趣、無意義,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不可愛的,就像坐上一列開往絕望的車,還沒有刹車,聽上去有點恐怖,對嗎?誰說不是,不然,抑鬱症也就不是自殺率高的心理問題了。
但凡上升到症的程度,就不能不去重視,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其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和動力,每個人都有的生本能。當然,也有死本能(這也是弗大爺的貢獻),可見抑鬱是死本能的變種,如焦慮是生本能的變種一樣。從來沒人這樣說過,為什麼?焦慮的信念是人是不可信的,世界是危險的,但它不會讓人自動放棄生命,而是去不斷尋找辦法預防解決困難和危機。它會激發出動機,而那動機,是生的,即便它為了避免死,所以,生死向來是分不開的,若同行想就此辯論盡管放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