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收後宮(1 / 3)

需強調的是,ACG界的後宮絕非我們傳統概念上的後宮劇或宮廷劇。

動漫中的後宮,通常是一名男主角與數名女角色糾結,而逆後宮則以一名女主角與數名男角色糾結,除了主角之外,其他配角或軟弱或低俗得不到異性的青睞,即便是主角的那些競爭對手是高富帥/白富美,那些異性也會因為各種原因甚至是毫無理由地對主角死心塌地。

因為動漫中的人物關係,類似古代帝王與其後妃的關係而故名後宮。

或許有人覺得這個設定很YY,是日本編劇的創意缺乏。那麼不妨來看看舉世聞名的後宮小說——《紅樓夢》。如果你認為類似的言情小說本就注重感情糾葛,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就再舉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後宮大師——金庸。

把你張大的嘴閉上,把你突出的眼睛塞回去,你看,從楊過到張無忌、從段譽到韋小寶,哪個不是豎起了龐大後宮的大旗?

到了最近,大量的文學作品(不僅ACG界)中的後宮情節更是比比皆是,早已不再稀奇,或可以說是常規設定,甚至有些宅男腐女會在剛開始看某部作品時,專門吐槽預測主角會“收多少個後宮”。

雖然動漫中的後宮現象與大眾理解的後宮劇(宮廷劇)有很大區別,但這個詞畢竟是從帝王“後宮三千佳麗”演化而來,所以我們不妨先從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宮廷局開始分析。

提到後宮不得不提到《甄嬛傳》,它的橫空出世閃瞎了無數人的眼睛。嗯,不隻是抓住,而真可以用閃瞎來形容。

綜合元素是攻心、愛情、政治、權謀、謀生、掙紮、糾結、虐心、反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把甄嬛如何從一個對愛情充滿向往、天真無邪的萌妹子長成一個工於心計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禦姐女王”的心路曆程描寫得入木三分。

想必作者是個特別深諳心理學的人,才能賦予每個人物鮮明和獨特的個性,一個心理學家可以當編劇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還要看文筆。

從語言學角度說,此人必須有很好的象征化能力,在思維方式和指向目標的過程中有條看不見的線牽引,而這線就是潛意識。我們在別的章節裏說過能指和所指的關係,當能指可以比較準確地指向所指時,一個人的心理功能差不到哪裏去。而精神分裂症患者顯然是不行的,一般他們的語言世界裏能指和所指是脫節的(如“今天我吃了一隻盤子”諸如此類的)。

為什麼要說語言學?順便說說心理學的起源,它是從哲學分支出來的,所以很多心理學家同時是哲學家,或者學著學著就去學哲學,而姐是先喜歡的哲學,怪不得學心理學不那麼費勁。

其次,做任何心理分析都離不開語言表達,它是在前台要被我們識別的信息。所以,語言學是必然要被關注的,而弗大爺沒有這個精力或者更深的意識,盡管他注意到了語誤、筆誤和失誤動作,可依然沒有繼續探索下去。後來拉康發展了它,且明確指出“無意識是像語言那樣構成的”。這句話,讓初聽的我完全愣住,不知道你看了以後啥感覺。

所以姐才會在工作中有時摳住一個詞不放,讓來訪者就此進行拓展性的探索和聯想。因為,這世界上的詞語有很多,幹嗎要用這個來形容一個感受而不是別的,顯然是有無意識需要的。

話說,一個作品你看了以後第一反應除了故事是否吸引和打動你之外,是不是也好奇作者的風格和語言習慣?反正我是這樣的。因為每個人描述一件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不然就不會有敘事療法了,就是通過重新建構故事的開始經過結果來建構新的潛意識,有的人就是可以通過重新講一遍治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