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精神分析根據臨床經驗和普遍規律以及無意識中的某種碰撞,就可以把一些看似複雜的事兒整簡單了,也把簡單的事兒整複雜了。
看到三無少女時,本能(職業病)感覺有內容。
萌係家族中的這個獨獨讓姐有話想說。
無口、無心、無表情三個詞兒被看到時,頓時覺得和心理嚴重靠譜了,雖然它形容的是個生活狀態,或許僅僅是某種藝術加工下的“比喻”,可單單這個詞兒就會讓人浮想聯翩。
請允許我大膽地預測一下。注意,預測是沒有對錯的,僅是各種猜測的一種,人類沒了猜測,將會很無趣,所以才有“哥德巴赫猜想”。
從作品本身來說,創造任何人物個性都不為過,那是作者的需要,也是子人格的呈現。沒有特點,沒有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沒有衝突,沒有對比,沒有絕對的愛恨情仇,任何故事都不好看。
所以,三無少女的出現是應運而生的,沒準兒未來也有可能創造出更稀奇的人物個性,那是作者的思維與創造力,很寶貴。
不是作品的技法和故事本身落後,而是思維方式落後,如發動機不給力,怎麼能追得上。
不過,我自己罵自己一句,不能這麼悲觀。看看周圍80後90後甚至更小的孩子,哪個不是精靈似的人物?哪個不是在新思路下成長起來的?就算還被約束著,可骨子裏的自由是掩蓋不住的。
畢竟時代大不同了,接受的東西和形態都不同了,哪能還如此閉塞與退縮?以我接觸的那些少男少女來說,那種活力和創新精神讓人歎為觀止。
記得去廈門大學有名的塗鴉芙蓉隧道,一陣子溫暖,這些都是自由的象征,都是“童靴”們對自己、對未來、對社會對世界的看法和語言,風格不一,技法不一,但都生動活潑。
說了半天和三無無關的事兒,其實不然,姐的鋪墊是想突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由分說的多樣化。
而三元世界中是否也存在三無少女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不是無中非要生有,而是無也有深意,知道了這些我們沒準兒也能在無裏享受自己,享受他人。
先說常態的,再說非常態的。
前者指的是任何人都有類似無口、無心、無感覺的時候,如果每時每刻都那麼帶感,人是會累的,天地良心,不信你試試,人要學習放空。對,空,就算三無頂著很多非議,可這種空也是必需的。我們不需要在所有時刻都給人回應,去滿足別人的要求,更何況有些要求是很無禮的,就需要我們無感、無回應、無互動,給對方以強有力的邊界感。
說到邊界想起一個典故,正好是朋友們這幾天在微信裏轉的。
從我的花園給你一朵花,你欣喜若狂,於是我把我的整個花園都給你,你卻跑掉了。
我有一個秘密花園,如果我喜歡你,會送給你園子裏的花,但不會送你整個花園……
這兩個情況,你怎麼理解?在哪種情況下你會覺得舒服,或者你選擇做哪樣的花匠?
很顯然,第二個嘛,為什麼呢?
很多人際互動中的問題不在於冷漠,而在於太親近,很多人都希望對方如自己喜歡一樣東西一樣喜歡自己的東西,所以才會不由分說地給你自己認為好的(如父母對孩子的愛的教育),而全然不管對方是不是隻喜歡那朵花兒,不是你的整個花園。
而此刻,若你是有邊界的人,或者哪怕適當時會刹車,閉起嘴或不被攪和進去就不會被卷入關係而感覺辛苦,真的,你不妨此刻停下來感受感受那種窒息感,還沒怎麼著呢,就得一大花園,我們何德何能啊。其實,就是對方那種想滲透進我們生命中渴望融合的感覺作祟。
換句話說,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座花園,那是個神秘和純潔的所在,可以萌得一塌糊塗。那些都是關於最原始渴望的美好幻想和期待,跟伊甸園似的,你別否認那些存在,就如否認你是從小時候長過來似的。
所以,自由聯想把我帶到三無的幼年時代,前語言期(無口)、無心(無法了解其情感,會讓人想到自閉症,這也正好符合三無少女無心的特質,自我封閉,和外界沒有什麼聯係,你別想走進她,她也無意出去)、無表情(喜怒不行於色,神秘、孤僻、低情緒、低活躍性,讓人想到抑鬱症,可抑鬱有個危險在於自毀與無望感,顯然和三無又不同了)。
基於以上的分析,從藝術創作來說,三無少女是另一種表現手段和語言。從心理學意義看,它某種程度上是人個性中的一部分,有些是常態的,無須過分注意,除非生活中這個人已經了無生活的樂趣,那就需要心理介入了。
另,話說和這樣的人接觸肯定會嚴重挫敗,那就問問你自己是什麼吸引你非要走進她,是什麼讓你無法忍受不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