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那麼遠,都沒有鄉愁。可是,隻要我一踏足藏地,鄉愁便如楊花飛雪沾滿了衣襟。
弦子和馬頭琴都是我不能輕易聽的音樂,一聽就要現原形,像古老的箭鏃射中了心口,那痛還帶著魂歸故裏的欣慰。
我曾在春闌夏盛的時候回到夏河,桑科草原上碧草盈盈,野花娟娟,牛羊閑適,有牧人在放牧。
乍看荒涼的地方,也有著生活的豐盈、適時的青翠。
我反複問自己,為什麼身體裏總藏著一股策馬狂奔的勁兒,是因為,前世的記憶嗎?
在我的追念中,前世的我,在草原上打滾撒歡,在草原上策馬揚鞭,高歌長嘯,迎著黎明的曙光,不顧一切奔向雪山的懷抱。
前方有什麼目標和險阻,我不清楚。身後有什麼顧念和不安,我不在意。
令人歡暢的,是這廣大的寂寞、痛快的自由,還有那種不管不顧的熱情(連危險都是迷人的)。
這些都是今生的我缺失的。雖然我獲得了表麵上的平靜和從容,可那些久遠的記憶,猶如血液裏的痼疾,是這個皮囊下的“我”依舊向往和眷念的。
現在的我,像一個殘廢的人,抱著殘損的肉身泅渡餘生。現在的我,像一個解甲歸田的將士,在佛前一遍遍誦經,懺悔罪孽。
曾經的不可一世、萬丈雄心都收斂了,沉寂了,化灰揚塵。隻剩一片向佛之心,搖搖曳曳,如風中春草,匍匐前行。
在拉卜楞寺轉經,這裏有很長很長的轉經廊。多數的時候大家口誦真言,不交一語,前後左右碰上了,會微笑致意,互道一聲“紮西德勒”(這一句問候祝福在全藏區都是通用的)。
沒有正式皈依和學習之前,我對藏民的虔誠也有形式上的欽敬和羨慕,這種欽敬和羨慕所隱含的真實心態是覺得他們和我們不一樣。
我們自覺是一群物質相對充裕而信念不明、內心麻木遲鈍的人,他們是物質相對匱乏而信念潔淨有力的人。
這樣的覺知,不算錯,但仍帶著顯而易見的分別心和傲慢心,需要慢慢溶解、清退。
不再津津樂道於他們的虔誠,和某些特別的宗教儀軌,皈依了之後會觀想,除了各自的因緣和業力(別業),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共業讓我們成人,成為同胞,成為親人,成為佛教徒,成為佛陀的追隨者。
不是膜拜佛陀這個人,而是追隨他的智慧、他所昭示的正法。隻要發心一致,矢誌不忘,或早或晚,我們都走回到同一條路上。
所以殊途同歸,所以萬法萬念,皆歸定於慈悲。他們誦過的真言、走過的轉經路、磕過的等身長頭,也是我們的福德資糧。他們匍匐丈量大地的身影,就是我們。
冬日的夏河,白日安寧靜謐,陽光濃鬱。日落得晚,愈發顯出夜的珍貴來。晚來星群浩瀚,光華璀璨,令人觀之失語。
由日至夜,空氣中始終彌漫著酥油和煨桑混合的味道,這令外來人微微不適的酸香,是藏地特別的氣息。街道上,所見最多是老人。藏族的男女,少時美得靈動生猛,愈老愈耐看,如被歲月打磨過的鬆石蜜蠟,眉目間有溫厚潤澤的美感,最難得的是,言行中沒有世俗的瑣碎和計較。
走了那麼遠,都沒有鄉愁。可是,隻要我一踏足藏地,鄉愁便如楊花飛雪沾滿了衣襟。
弦子和馬頭琴都是我不能輕易聽的音樂,一聽就要現原形,像古老的箭鏃射中了心口,那痛還帶著魂歸故裏的欣慰。
我曾在春闌夏盛的時候回到夏河,桑科草原上碧草盈盈,野花娟娟,牛羊閑適,有牧人在放牧。
乍看荒涼的地方,也有著生活的豐盈、適時的青翠。
我反複問自己,為什麼身體裏總藏著一股策馬狂奔的勁兒,是因為,前世的記憶嗎?
在我的追念中,前世的我,在草原上打滾撒歡,在草原上策馬揚鞭,高歌長嘯,迎著黎明的曙光,不顧一切奔向雪山的懷抱。
前方有什麼目標和險阻,我不清楚。身後有什麼顧念和不安,我不在意。
令人歡暢的,是這廣大的寂寞、痛快的自由,還有那種不管不顧的熱情(連危險都是迷人的)。
這些都是今生的我缺失的。雖然我獲得了表麵上的平靜和從容,可那些久遠的記憶,猶如血液裏的痼疾,是這個皮囊下的“我”依舊向往和眷念的。
現在的我,像一個殘廢的人,抱著殘損的肉身泅渡餘生。現在的我,像一個解甲歸田的將士,在佛前一遍遍誦經,懺悔罪孽。
曾經的不可一世、萬丈雄心都收斂了,沉寂了,化灰揚塵。隻剩一片向佛之心,搖搖曳曳,如風中春草,匍匐前行。
在拉卜楞寺轉經,這裏有很長很長的轉經廊。多數的時候大家口誦真言,不交一語,前後左右碰上了,會微笑致意,互道一聲“紮西德勒”(這一句問候祝福在全藏區都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