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陸 青海湖邊塔爾寺(3 / 3)

無餘群隊魔滅唯密主

雪嶺勝賢頂嚴宗喀巴

善慧稱揚蓮足下祈禱

——《宗喀巴大師祈請文》

至誠頂禮具恩上師,以我三世因果為誓,未證菩提之前,已證菩提之後,永不離世尊法教。

塔爾寺和拉卜楞寺的酥油花和展佛都是極有名的。酥油花是一種由酥油染色塑形像物的特殊技巧,為“塔爾寺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之一。

藏族信眾曆來有向寺院供奉酥油的傳統,原來僅供點佛燈和僧人食用。相傳1409年藏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宗喀巴尊者不分教派門戶、聚集上萬僧人,在拉薩大昭寺舉行祈願大法會,紀念佛祖釋迦牟尼。

法會期間的一個晚上,尊者在夢中看到遍地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世間頓時光彩燦爛。尊者醒後認為這是佛祖的點化。

藏地的冬日難覓鮮花,尊者發動僧眾用酥油塑成花木、佛像、青山秀水,連同酥油燈供奉在佛像之前。還有一種說法是,尊者學佛有成後,曾親手製作酥油花作為花鬘敬獻給大昭寺的釋迦牟尼等身像。

無論來源如何,這項習俗得以傳揚,藏曆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燈會也由此成為慣例,也很快傳回了尊者的故鄉——青海塔爾寺,在當地僧眾中得到廣泛傳播,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酥油花的製作過程有如雕塑,分為四道工序。首先是“紮骨架”,用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紮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塑造基本模型。

其次是“做坯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來的陳舊酥油花摻上草木灰反複捶打,製成韌性好的黑色塑造油泥,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的大造型。

再次是“敷塑”。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糅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塗塑在形體上,有的還要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僧人在寒冷的房間中搭架塑形。為防止酥油因體溫融化影響塑形,需要不時將手放進雪水中降溫。製作過程之漫長艱辛,令藝僧們常生出凍瘡,然而,對佛教的虔誠和對藝術至美的追求,超越了肉體上的痛苦。

最後一道工序則是“裝盤”。將塑好的酥油花用鐵絲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連接成錯落有致、情節連貫的係列板塊。

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幾十個,甚至一二百個人物組成的故事畫麵。其中菩薩金剛安詳端坐,飛天仙女身姿綽約,花鳥蟲魚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備,亭台樓閣金碧輝煌,畫麵繁而不亂,絢麗多彩,令人歎為觀止。

全部工序結束之後,再經過德高望重的高僧開光,一件酥油花作品便告完成,可供人觀賞。

現在條件好了,可以把酥油花放在有冷氣的房間裏長期保存,而在以前,精心製作的酥油花隻保留一個晚上。藏曆正月十五日晚上舉行酥油花燈會,當月亮升上天空,僧人奏起法樂,點燃酥油燈,擺好酥油花。是夜燈火亮過繁星,人們在此玩賞、祈願、共修。待到天明,所有的酥油花都會消失無蹤,象征著佛法所言的水月鏡花,萬物無常。

塔爾寺的酥油花展在不斷發展中還形成了競爭,有如牛津、劍橋間的劃艇大賽。寺中有上、下兩個花院,兩院無隸屬關係,且具競爭性。每年農曆十月,兩花院各自選定主題,至來年正月十五方才告竣。這三個月中,兩院藝僧互相保密,直至展出時才能一睹彼此作品真容。

拉卜楞寺的藝僧也延續了這一做法。

展佛的活動,在藏區的各大寺廟都有開展。我參與過的是“雪頓節”期間哲蚌寺展佛,那真是規模浩大、畢生難忘的事。我們淩晨四點就來到哲蚌寺山上,到晨曦微露的時候,人已經多得漫山遍野,真真是針插不倒,水潑不進。

當法號吹響,當佛像迎著晨光徐徐展開,覆蓋了整麵山崖,漫山遍野都是歡呼聲,祈福聲,誦經聲……即使親身經曆,我依然很難描述那種情境之下的震撼和感動。

會不由自主落淚,會匍匐在地懺悔。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充其量隻是對佛法有興趣或受其鼓舞的佛法學生,但是,成為真正的修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

與這如山如海的虔誠相比,我們累生累世的“我執”和罪業同樣深不可測,難以輕言撼動。

紅塵深重,道心清淺,你從他生來,我從此時返。

請許我,在你的懷抱裏,重塑金身,摩頂受記。不再三心二意,誤入歧途。

來時風雪都預設了天意,願所有的來路都成為歸途。我願為此奔波在與你重逢的路上,竭盡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