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捌 廢墟上的聖境(1 / 3)

我和我的小夥伴一行四人組成了“西遊朝聖團”,三女一男的組合,A總和林教授是新婚不久的夫婦,默契十足,我和阿綠是識情解意,絲毫不以當燈泡為恥,心理素質超讚的優質閨蜜。

A總四年前就手捧《Lonely Pla》殺到印度,這次當仁不讓繼續成為領隊,負責製訂我們全部的行程路線、食宿安排。團隊中唯一的壯丁林教授是保鏢兼侍衛,負責拎行李等一係列粗重活。阿綠和我是每天坐等領零花錢的甩手掌櫃,再具體一些的分工是,段子女王阿綠負責每天挖掘笑點、找樂子,我是捧場王,負責點讚撒花。

我們在一起閑談笑說,以後要建議身邊的姑娘們在決定嫁人之前,帶男朋友來印度。享得起福,不算能耐,去美國、歐洲、迪拜,誰都會喜笑顏開,要在印度遊曆,吃得了苦,不因壞境的惡劣而勃然變色,麵對變數,能夠泰然處之才算能耐。

無論貧富,對人持以平和友善的態度,在旅行中能夠和女朋友的閨蜜們融洽相處,這樣的男人,才值得托付終身。

與大多數身體力行的背包客相比,我們的旅行實在算不得窮遊或苦遊,住的都是有口碑的當地豪店,服務還是在線的。

在印度是這樣的,要習慣微笑,不停地說“Namaste!”因為每個人都很友善,即使是嘮叨也是出於明確強烈的善意。

近來有太多關於女性在印度遇險的負麵新聞,讓很多人對印度的治安秩序有所擔憂和懷疑,但以我們實際行走的經驗來說,實在沒有那麼危機四伏。總之,入夜之後不要亂逛,不去腎上腺素過高的場合(想豔遇的另當別論),旅途中著裝簡素、以低調便利為主,不炫富,不佩戴華麗昂貴的首飾,隨和安分,保持適度的警惕和不占便宜的心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守則。既然選擇出門旅行,就該隨遇而安。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其他的,就交給上天吧。

當飛機穿越薄霧,降落在德裏機場,這國度初初落在眼底,是那樣不修邊幅。我知道,必須以清醒愉悅的覺知力去完成整個旅程。如印度教的箴言所說:“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段話,流傳甚廣,細思之,卻非暖身一時的心靈雞湯。我相信,它源自真正的智者,是釋然和通達的明證。若沒有愛,沒有平靜的接納、平和的相待、喜悅的認知,是無法達到這樣靈智清明的。

這神奇的國度,如恒河那樣源遠流長,而它遭遇和承擔的劫難,亦如佛經中所言的無量劫。佛說忍辱波羅蜜,很多人誤以為是能夠習慣和忍受屈辱,是逆來順受不作抗爭的意思,孰不知,忍辱的真意是順引,是不怒地解決問題,這層深意,是印度讓我體會更深——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許隻有在這裏才得以誕生和踐行。

我和我的小夥伴一行四人組成了“西遊朝聖團”,三女一男的組合,A總和林教授是新婚不久的夫婦,默契十足,我和阿綠是識情解意,絲毫不以當燈泡為恥,心理素質超讚的優質閨蜜。

A總四年前就手捧《Lonely Pla》殺到印度,這次當仁不讓繼續成為領隊,負責製訂我們全部的行程路線、食宿安排。團隊中唯一的壯丁林教授是保鏢兼侍衛,負責拎行李等一係列粗重活。阿綠和我是每天坐等領零花錢的甩手掌櫃,再具體一些的分工是,段子女王阿綠負責每天挖掘笑點、找樂子,我是捧場王,負責點讚撒花。

我們在一起閑談笑說,以後要建議身邊的姑娘們在決定嫁人之前,帶男朋友來印度。享得起福,不算能耐,去美國、歐洲、迪拜,誰都會喜笑顏開,要在印度遊曆,吃得了苦,不因壞境的惡劣而勃然變色,麵對變數,能夠泰然處之才算能耐。

無論貧富,對人持以平和友善的態度,在旅行中能夠和女朋友的閨蜜們融洽相處,這樣的男人,才值得托付終身。

與大多數身體力行的背包客相比,我們的旅行實在算不得窮遊或苦遊,住的都是有口碑的當地豪店,服務還是在線的。

在印度是這樣的,要習慣微笑,不停地說“Namaste!”因為每個人都很友善,即使是嘮叨也是出於明確強烈的善意。

近來有太多關於女性在印度遇險的負麵新聞,讓很多人對印度的治安秩序有所擔憂和懷疑,但以我們實際行走的經驗來說,實在沒有那麼危機四伏。總之,入夜之後不要亂逛,不去腎上腺素過高的場合(想豔遇的另當別論),旅途中著裝簡素、以低調便利為主,不炫富,不佩戴華麗昂貴的首飾,隨和安分,保持適度的警惕和不占便宜的心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守則。既然選擇出門旅行,就該隨遇而安。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其他的,就交給上天吧。

當飛機穿越薄霧,降落在德裏機場,這國度初初落在眼底,是那樣不修邊幅。我知道,必須以清醒愉悅的覺知力去完成整個旅程。如印度教的箴言所說:“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段話,流傳甚廣,細思之,卻非暖身一時的心靈雞湯。我相信,它源自真正的智者,是釋然和通達的明證。若沒有愛,沒有平靜的接納、平和的相待、喜悅的認知,是無法達到這樣靈智清明的。

這神奇的國度,如恒河那樣源遠流長,而它遭遇和承擔的劫難,亦如佛經中所言的無量劫。佛說忍辱波羅蜜,很多人誤以為是能夠習慣和忍受屈辱,是逆來順受不作抗爭的意思,孰不知,忍辱的真意是順引,是不怒地解決問題,這層深意,是印度讓我體會更深——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許隻有在這裏才得以誕生和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