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玖 無用之用 秘境不丹(3 / 3)

藏傳佛教對不丹的影響至為深遠——可能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國度中都是少見的。這樣的純粹和純淨,是我對它始終念念不忘的原因。我可以在這裏毫無幹擾和障礙地誦經、拜佛、轉山轉水轉塔。目光所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和僧人,臉上有一種古老的天真和誠摯。這是我此生為之心動神奪的神態。

不同於印度和尼泊爾的多教派混雜,即使是二十一世紀,遍布全國的寺院和隨處可見的僧侶們在不丹的社會生活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眾對他們的信賴和尊重依舊。僧團的領導者傑堪布(國師)是不丹的精神導師。我深愛的宗薩欽哲仁波切就曾是不丹的國師。

深淺交疊的綠如波濤般起伏,紅白相間的宗堡昂然矗立,低矮的民房閃耀著藏式建築的傳統美感,河穀遠處青山疊嶂,雲霧繚繞。除了第一天的飽睡,後來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不舍得浪費,因為深知這是我期許已久的美——精致而不刻意,自然卻不粗糙。

行走在不丹,你會發現它的美是整體的、和諧的。換言之,傳統和現代之間沒有明顯的對立和撕裂,呈現出凝聚的溫和靜氣之美,甚或還有更符合現代審美的節製和冷淡。很微妙,在不丹,你不會看見其他古國和古城中常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角鬥的傷痕和陰影。

這真讓人欣慰。喜馬拉雅山麓的國度或城市,要麼嘈雜,要麼淒涼,要麼就是嘈雜和淒涼並存。與這些不甘寂寞、略顯粗魯的鄰居相比,不丹像一個家教良好、舉止優雅、氣質純良的良家子,風度翩翩,卓爾不群,極易贏得好感。

清淡、節製、不爭是不丹獨特的氣質,也是它令人讚賞神往的奧秘所在。這個避居世外,蝸居在山坳裏的彈丸小國,有著溫和的世俗之美和不張揚的神性之美。有寺廟、書店,也有酒吧。看得見小僧人們席地而坐,童音清脆地誦經,也看得見他們打鬧嬉戲;看得見年輕人穿著國服表演射箭,也看得見他們穿著牛仔褲、T恤衫,戴著耳機聽流行音樂。

不丹極重環境保護,不同於印度和尼泊爾式的嘈雜,不丹沒有暴土揚塵的環境,更不見汙水肆流的街道和廢墟般令人心酸的貧民窟,它的原住民即使是窮人,也是樸素而潔淨的,這裏嚴格限製外來人口,基本也隻有原住民。

不丹的舊都在普納卡,廷布是1955年才定的新首都。友人驚訝於廷布的小,而我至為迷戀它的小和寧靜,即使它實際上就是個小鎮也無妨。這才是我理想中的藏族小鎮啊!為什麼時時處處求大求全呢?像現在的拉薩,我也隻是喜歡老城區啊!

斑駁日痕,天空碎片,人影婉約,都是溫柔細微的惦念。我不是來獵奇的,甚至不是來觀光的。就這樣安安靜靜地待著就好了嘛!如果說西藏是我的原鄉,那麼不丹就是這原鄉裏的蓮花秘境,深藏著諸佛的微笑和加持。

很多人津津樂道於不丹的神秘和它的國民幸福指數,仿佛它是遠方的遠方,是真正的香巴拉秘境,可它也有它的難處和局限。

我更認同宗薩欽哲仁波切談到不丹時說的:“不丹是個不重要的國家。它是個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小國。沒有國防力量,沒有石油,沒有濃縮鈾。沒有人在意它的存在。當你被遺忘了,你就自然處於一種和平狀態。”

因為它不重要,所以不被覬覦。在這個事事追求有用的時代,我慶幸它看起來不重要,就像莊子說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做一個堅守傳統、深諳無用之用的國度,和做一個心有逸趣、深得無用之趣的人一樣,需要智慧和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