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兵器史話(1 / 3)

戈,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鉤殺。由戈頭、戈秘(用於手執的木、竹、銅柄)、秘冒(秘頂端的銅冒)和銅鱒(秘末端的銅頭)4個部分組成。戈頭每部分又有專用名稱。戈下部為刃,戈刃上麵的長條形部分叫“援”,刃與援之間的尖端叫“鋒”。戈嵌入木秘中的部分叫“內”,由刃部向秘部轉折而下的部分叫“胡”,胡上用於穿繩縛秘的長方形小孔稱“穿”。商代早期和中期的戈,器身短而粗,無胡,有的內有銎用以穿秘,有直內和曲內等不同形式。商代晚期至西周,部分戈開始出現胡,胡上有一穿或二穿。春秋戰國的戈,援部細長,胡上有三穿,有的內上刻有銘文或花紋。此外,春秋戰國時還有許多特殊形式的戈。

矛,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刺殺。由矛身和矛骰兩部分組成。矛身有一鋒二刃,中部為隆起的脊。矛骰即矛的銎,為直簡狀,用於安裝木、竹或藤條製作的長秘,秘的末端有銅製的鐓。商周時,矛骰的兩旁常鑄有兩個環耳。商早期矛身短而狹。商晚期、西周和春秋初期矛身寬大。春秋中期後的矛,多細而長,有血槽,有的在骰部鑄有精美的花紋,各地出土的矛數量較多。

戟,流行於商代至戰國。戟是戈和矛的合體,即在戈秘的頂端鑄有或裝上矛形尖刺,西周時期也有戈和刀的合體。戟集戈與矛的性能於一體,既可刺殺又可鉤殺,殺傷力較強。商周時的戟,戈、矛多鑄成一體,戈體和矛身均短而寬。戰國時的戟,一般為戈、矛分鑄,矛頭可隨意裝卸,戈體與矛身都較細長。這一時期,也有在戟秘上裝有兩件或三件無內戈的多戈戟,殺傷力更強。

殳,用於撞擊的長柄兵器,又稱“枚”,在長柄頂端安裝青銅鑄製的殳首,一般是平頂或有棱角的圓套筒狀。也有的殳前製成矛尖形狀,下麵帶有旁伸尖刺的圓球狀物,可以紮刺或錘擊敵人。

鉞,兩角上翹,具有弧形闊刃的大斧,由石器時代的石鉞演變而成。形體巨大的青銅鉞上常鑄有猙獰的圖案花紋以及銘文,常常是軍中統帥權威的象征物。例如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兩件大型青銅鉞,刃寬達37.3~38.5厘米,重達8.5~9千克,鑄有“婦好”銘文。婦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生前多次領兵出征,是當時著名的女統帥,這兩件大鉞正是她的權威的象征。

劍,是以刺為主、直體尖鋒、短柄的兵器,體側有刃,也用於劈擊。出現於西周時期,形體短而全形呈柳葉狀,當時隻能作衛體兵器用。春秋時期青銅劍有了較大發展,劍體增長,特別在江南的吳越地區的水戰和步戰中日益發揮作用。製造工藝日益精良,出現了長度超過50厘米的青銅劍,以在湖北江陵發現的越王勾踐劍最為名貴,劍長55.7厘米,鋒刃銳利,遍體滿布菱形的暗紋,襯出八個錯金的鳥篆體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簸”,鳩淺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終於滅吳的越王勾踐。

戈,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鉤殺。由戈頭、戈秘(用於手執的木、竹、銅柄)、秘冒(秘頂端的銅冒)和銅鱒(秘末端的銅頭)4個部分組成。戈頭每部分又有專用名稱。戈下部為刃,戈刃上麵的長條形部分叫“援”,刃與援之間的尖端叫“鋒”。戈嵌入木秘中的部分叫“內”,由刃部向秘部轉折而下的部分叫“胡”,胡上用於穿繩縛秘的長方形小孔稱“穿”。商代早期和中期的戈,器身短而粗,無胡,有的內有銎用以穿秘,有直內和曲內等不同形式。商代晚期至西周,部分戈開始出現胡,胡上有一穿或二穿。春秋戰國的戈,援部細長,胡上有三穿,有的內上刻有銘文或花紋。此外,春秋戰國時還有許多特殊形式的戈。

矛,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刺殺。由矛身和矛骰兩部分組成。矛身有一鋒二刃,中部為隆起的脊。矛骰即矛的銎,為直簡狀,用於安裝木、竹或藤條製作的長秘,秘的末端有銅製的鐓。商周時,矛骰的兩旁常鑄有兩個環耳。商早期矛身短而狹。商晚期、西周和春秋初期矛身寬大。春秋中期後的矛,多細而長,有血槽,有的在骰部鑄有精美的花紋,各地出土的矛數量較多。

戟,流行於商代至戰國。戟是戈和矛的合體,即在戈秘的頂端鑄有或裝上矛形尖刺,西周時期也有戈和刀的合體。戟集戈與矛的性能於一體,既可刺殺又可鉤殺,殺傷力較強。商周時的戟,戈、矛多鑄成一體,戈體和矛身均短而寬。戰國時的戟,一般為戈、矛分鑄,矛頭可隨意裝卸,戈體與矛身都較細長。這一時期,也有在戟秘上裝有兩件或三件無內戈的多戈戟,殺傷力更強。

殳,用於撞擊的長柄兵器,又稱“枚”,在長柄頂端安裝青銅鑄製的殳首,一般是平頂或有棱角的圓套筒狀。也有的殳前製成矛尖形狀,下麵帶有旁伸尖刺的圓球狀物,可以紮刺或錘擊敵人。

鉞,兩角上翹,具有弧形闊刃的大斧,由石器時代的石鉞演變而成。形體巨大的青銅鉞上常鑄有猙獰的圖案花紋以及銘文,常常是軍中統帥權威的象征物。例如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兩件大型青銅鉞,刃寬達37.3~38.5厘米,重達8.5~9千克,鑄有“婦好”銘文。婦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生前多次領兵出征,是當時著名的女統帥,這兩件大鉞正是她的權威的象征。

劍,是以刺為主、直體尖鋒、短柄的兵器,體側有刃,也用於劈擊。出現於西周時期,形體短而全形呈柳葉狀,當時隻能作衛體兵器用。春秋時期青銅劍有了較大發展,劍體增長,特別在江南的吳越地區的水戰和步戰中日益發揮作用。製造工藝日益精良,出現了長度超過50厘米的青銅劍,以在湖北江陵發現的越王勾踐劍最為名貴,劍長55.7厘米,鋒刃銳利,遍體滿布菱形的暗紋,襯出八個錯金的鳥篆體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簸”,鳩淺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終於滅吳的越王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