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兵器史話(2 / 3)

(3)衛體兵器

主要是青銅製作的匕首、短刀和短劍,它們不適用於在正式的戰爭中格鬥廝殺,僅能用於在特殊危急情況下,護衛自己。商代常見一些柄端做成馬頭或其他獸首的短刀以及鈴首的短劍。西周時期的青銅兵器中,有長度僅20厘米到30厘米的短劍,以及形狀特殊的匕首。

防護裝具

青銅時代的防護裝具,主要有甲胄及盾牌。

(1)甲胄

在殷墟發掘中,發現有青銅鑄造的胄以及皮。

(2)盾牌

商周時期多使用呈長方形的大型盾牌,以皮革、木材製作,表麵髹漆彩繪,又常在盾麵上裝有青銅的盾飾,有的盾飾呈現猙獰的人麵形象。

青銅兵器巔峰 從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也正是吳越兩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

吳和越立國都很早,但長期僻居東南,國小勢弱。直至春秋中期後段(約公元前6世紀前半葉),國力才漸趨強盛,至春秋晚期達到了巔峰。當時中原地區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爭愈演愈烈,吳越兩國於是也介入其中。一方麵,為開拓疆土,擴大勢力,奪取對東南地區的控製權,吳越兩國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戰爭;另一方麵,吳越兩國還先後西進北上,與楚、齊、晉等大國爭鋒。在春秋晚期的曆史舞台上,它們合演了一幕極其壯闊的話劇。

在連年不斷的征戰中,吳越兩國都建立了大規模的軍隊。由於吳越地區水網縱橫,丘巒起伏,不便於馬匹駕挽的戰車馳驅,所以兩國軍隊皆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遇水便以舟濟,棄舟即可步戰。劍是他們大量使用的兵器。

曾經叱吒風雲的吳越諸王,以其雄偉的業績,堅忍的性格和戲劇性的結局而名彪於世,至今還常令人欷欺感歎。遺存於世的越王劍,則以其絕代的風采,向人們展示了吳越銅劍的超卓水平。

王者之劍劍中至尊

在戰國和漢代人的著作中,常提到一些有名有主的吳越寶劍。這些吳越名劍,多數實有其數,也有些僅見於傳說,但無一例外都歸屬於王者,而且主要是歸於盛期的吳王闔間、夫差和越王允常、勾踐父子。這個情況似可進一步說明,在吳越之劍中,最珍良寶貴的是王者之劍,而在王者之劍中,聲名最隆的是盛期王劍。

盛期王劍的實物,它們都是通體合鑄而成,劍形主要有兩類:

(1)劍首呈圓盤形,劍莖呈圓柱形,劍格呈凹形,劍刃前部向內側收束弧曲,多數劍的莖部有兩個圓箍,少數劍無圓箍。

(2)劍首呈中空的圓形,劍莖呈圓筒形,劍格呈“一”字形,劍刃前部也向內側收束弧曲。

盛期吳越王劍與吳國早期銅短劍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圓盤形或圓形劍首,圓柱形或圓筒形劍莖,凹形或“一”字形劍格,以及劍刃前部的收束弧曲:這些基本因素,都已見於早期吳劍。顯然,盛期王劍應是由早期吳劍發展而來。

線條流暢輪廓優美

較之早期吳劍,盛期王劍器身明顯加長,達到了50~69厘米,已非短劍;劍身寬度也有所增加,一般在5厘米左右,強度隨之提高,但由於劍刃前部向內側收柬弧曲,其穿透力並不降低;劍體各部的比例極其諧調,外輪廓的線條更加流暢優美。凡此種種,不僅提高了格鬥的功效,而且更具藝術性,說明盛期王劍的形製已經成熟完善。器形的成熟性還體現於形製的規範統一。盛期王劍比起早期吳劍,器形明顯簡潔規範,尤其是莖部的構造,早期吳劍比較紛繁複雜,或設圓箍,而且都是在莖中部設兩個圓箍,各劍非常統一。這顯然便利於大量製作,反映了吳越銅劍整體的成熟化。在吳越故地,也出土了一些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的無銘銅劍,形製均與盛期王劍相同,足可證明。

鋒折牛馬利穿銅質

越王勾踐劍刃部分含錫較多,因而堅硬鋒利,劍體的其他部分含銅較多,因而具有很強的韌性,不易斷折,體現了高超的鑄造技術。此劍是吳越王劍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件,形製規整,器表光亮,鋒刃銳利,由此能夠看出盛期王劍製作的精細程度。史載吳越寶劍鋒利異常,能夠斷折牛馬,截穿銅質的容器,如《戰國策・趙策三》記名將趙奢之語:“夫吳幹之劍,肉試貝n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匝。”優異的性能應是來之於高超的技術和精細的鑄作。

2004年9月,工作人員首度開箱亮出越王勾踐劍時,在場記者無不驚歎連連。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120多層的複印紙,劍從中間“刷”一聲一劃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裝飾華麗美侖美奐

盛期王劍還以其匠心獨運的華美裝飾而令世人歎為觀止。如越王勾踐劍,劍身表麵滿飾黑色的菱形花紋,打磨光滑,晶光熠熠,觀之確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煥煥如冰釋”的感覺。那一個個嚴格對稱的菱形花格,似乎蘊涵了無盡的奧秘。經檢測分析,這種裝飾是通過對器表進行硫化而獲得的,其方法可能是:預先在劍身表麵鑄出略顯凹凸的菱形花格,然後對銅劍進行硫化處理,最後對劍身、劍刃進行拋光,砥礪,使其顯露青銅本色,而菱形花紋的內凹處未經拋光,仍保持硫化後的黑色。

此外,書載吳越寶劍有“魚腸”之名,據東漢學者高誘所說,乃是因劍向文理屈襞若魚腸,因而得名。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器物,1983年湖北戰國楚墓出土的吳王夫差青銅矛也通體裝飾黑色菱形花紋,而且保存完好,鑄技之精,工藝之美,堪與越王勾踐劍匹媲。這一劍一矛,被世人公認為是存世吳越銅兵中的雙璧。

上述吳越王者所有的劍和矛,器體上都銘有“某王自作”之詞。所謂“自作”,大概類於後世的“禦製”,其實際的鑄造者則是民間匠師(著名曆史學家郭沫若評價說:“銘為‘自作’,實賴民工”),他們的名字雖不見於題銘,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器物,正顯示了他們的才華、技術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