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導彈(2 / 3)

日本81式防空導彈

提起相控陣雷達和防空導彈,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美國的愛國者係統和蘇聯的S-300係統,但很少會有人知道,就在這兩種聲名顯赫的防空導彈係統研製的同時,還有另外一種隱藏在重重深帷中的型號,它也采用相控陣雷達,但豪華的配置卻隻使用紅外製導近程導彈。這就是日本的81式防空導彈,一種獨特、古怪的係統。

20世紀50年代,美國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力對盟友給予武器、經濟與技術援助以強化其防務和經濟實力的MSA援助(基於《相互安全保障法》的援助)。在遠東,美國人不顧日本身負的太平洋侵略戰爭重重血債,減輕了對其軍國主義罪行的清算,將其重新武裝。1953年5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日,聲明準備給予日本MSA援助。隨後日本陸上自衛隊從保安隊基礎上改建。很快,陸自便以美製武器為基礎建立了裝備體係並迅速完善。

雖然戰後的日本受美軍軍事思想影響很深,但他們在陸基防空領域的思想卻不盡相同,日本陸上自衛隊認為必須建立嚴密的中、近程防空體係,才能夠確保在縱深狹窄的日本本土作戰時的活動自由。因此他們先後引進或圈定了奈基、霍克等美製防空導彈和瑞士厄利孔雙35高炮等。但是,1958年Et本防衛廳要求陸自就陸上野戰防空體係進行評估,陸上自衛隊對當時的野戰防空能力進行了仔細分析,發現奈基導彈和霍克導彈之間配合較好,但在近程防空方麵,己部署的35毫米雙管90式高炮(射程4千米)和霍克中程地對空導彈(射程35千米)存在一段空白。從射程上考慮,當敵機突破霍克導彈攔截線後,有20千米以上的空白無法發揚火力,而當敵機進入高炮射程後,往往又難以反應。再則,當時日本的假想敵蘇聯空軍已經裝備了射程在15千米以上的空對地導彈,僅靠高炮的最後一道防線是難以抵擋的。從射高上考慮,35毫米高炮的射高不足4000米,而霍克導彈初期型的最佳殺傷區下限在3500~4000米,也就是說,蘇聯戰鬥機在4000米高度上下的空域內可以幾乎不受威脅的突防。所以.必須有一種射程在7―12千米、最佳殺傷區在4000米上下的近程防空導彈來填補這一空白。1960年,日本防衛廳以“機動式近程防空導彈”(ML―SAM)係統的名義展開了本文將要述說的8l式係統的初期研製工作。

由於日本在二戰中重工業受打擊十分嚴重,許多以往技術實力雄厚的大集團也剛剛從被解除武裝的狀態蘇醒過來。為了保證研製速度,日本戰後第一代武器係統的發展並沒有采用廣泛的招投標製度,而是在計劃指令基礎上給與主承包方有限的商業自主權。考慮到東芝公司當時在電子工業領域展現出很強的實力,陸上自衛隊直接將ML―SAM項目交給了東芝公司。1960年,初期方案設計展開,東芝先後拿出了8種方案,從采用光學製導到紅外製導、無線電指令製導等多種思路都進行過理論推導。由於受戰敗國地位製約,能夠投入的經費不足,因此雖然陸自中間曾經多次檢查東芝公司的研製進度,但苦於無米之炊而進展緩慢。不過由於有ML―SAM項目牽引,東芝公司和早稻田大學密切配合繼續進行理論深化,為日本的雷達技術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鍛煉了公司自己的科研力量,為項目研製的電子元件和生產工藝等都成功地提前運用到了東芝公司的民用大型設備中,從中獲得使用經驗再反過來推動研究。所以,從這一角度上說,在當時正處於重新起步階段的日本能夠做到這一切也實屬不易了。

1967年至1968年間,東芝公司最終確定係統的最終設計框架,決定以相控陣雷達作為搜索一火控雷達,導彈采用紅外製導,並完成了基本樣機。並和日本精工公司、日產汽車公司達成協議共同研製、生產。隨後的1970年,日本防衛廳借提出新“防衛指針”之機,重新審核了一批因為資金原因進展緩慢的項目,ML―SAM也因此受益。1971年8月正式改名為近程薩姆(TanSAM)係統,隨後,東芝公司拿到了一筆相當於以往近10年內先期研發費用3倍的資金。不過這次東芝公司卻將這筆資金的相當部分先用來改造廠房、更新設備,當時東芝公司正在研製數控機床,便借機搭了近程薩姆項目的車。1971年。係統的原理樣彈在富士試驗場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同年8月陸自將其定名為短程薩姆係統。1972年,東芝公司開始進行發射係統的試驗和指控係統的研製工作,一年後指控係統試驗完成,1976年,第一台全樣機係統的製造完成,而由於紅外導引頭的研製遲緩,全係統各組成部分的技術試驗直到1977年才完成。從1978年開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令係統作戰模擬試驗。

日本81式近程防空導彈

就在近程薩姆緩慢發展的同時,1979年發生了蘇聯空軍飛行員別連科叛飛事件,他駕駛低空性能並不好的米格-25偵察機成功避開了日本航空自衛隊截擊,而陸自的防空網也沒有及時掌握,別連科最後在日本北部重要基地涵館順利著陸。此事給予日本防衛廳以巨大震動,立即要求陸自和空自對防空網絡進行“徹底整肅”,並就近程防空係統研製情況做出彙報。此時,英國乘機鼓吹其正在投入裝備的輕劍導彈的低空補網作用,由於英國和美國在北約中的特殊關係,加上出於商業考慮,美國也建議日本放棄近程薩姆的研製,轉而購買或引進生產長劍係統,或者購買有美國參與的羅蘭特係統。向來受美國影響嚴重的防衛廳內部也出現了自研和引進兩種聲音。於是從1979年12月開始,防衛廳組織近程薩姆與其它導彈進行選型競爭,到1980年1月,為期2個月的對抗性招標結束,近程薩姆擊敗羅蘭德和輕劍中選。日本防衛廳在1980年3月最終做出決定,將近程薩姆作為發展對象,否定了從歐美引進同類導彈的意見。至此,近程薩姆才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82年,近程薩姆完成最後定型,被命名為81式近程防空導彈。年中,81式初步具備作戰能力,1983年開始大批量生產,第一批81式按照慣例首先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重點方向的師團:駐北海道直接和蘇聯對峙、號稱“虎子”部隊第7師團。1984年起,81式防空導彈開始陸續裝備本州的陸上自衛隊師團一級單位和航空自衛隊的各基地防空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