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健康十標準
新的醫學研究也表明,人體健康與患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過渡的中間狀態,即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據此可得知,身體健康但精神和交往卻存在問題,並非真正的健康,隻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為此,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提到一個名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心理衛生,包括兩方麵含義:①指心理健康狀態,身體處於該種狀態時自我情況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②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心理健康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於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廣義心理健康則促進人們心理調節、發展更大效能,目標是使人們生活環境健康,保持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更有效地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
那麼,怎樣衡量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定出了心理健康的10條標準:
(1)充足的安全感;
(2)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正確認可自己的能力和作品等;
(3)接觸外界;不孤僻;
(4)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5)保持個性完整和和諧;
(6)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7)具備良好和諧的社會人際關係;
(8)有一定的表達自我情緒的能力;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這10條標準,具體地闡述了心理健康的定義。如果你認為自己符合以上十點標準,那麼,你就是個心理健康的人;相反,如果大部分或者幾乎無法達到這些標準,可能你的心理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或者已經產生心理疾病了。
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實全部是來源於被壓抑的本能欲望或者錯誤轉換在潛意識中形成的一種錯誤的暗示。”也就是說,心理疾病與患者自身的內在聯係有關係,要驅除患者內心錯誤的暗示,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患者自身進行暗示和調節,也就是心理自愈。
的確,現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有些壓力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卻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如何在家庭責任、工作及人際關係的壓力中做個“走鋼絲的能手”,在家庭和事業間掌控平衡、在職場自在地遊弋是現代人的必修之課。麵對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我們一定要懂得自我調節,比如,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可以通過運動、讀小說、聽音樂、看電影、看電視、找朋友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也可以找適當的場合大聲喊叫或者痛哭一場。而對於一些不會調節身心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而引起一些身體或者心靈上的疾病,比如頭疼、高血壓、胃潰瘍、腹瀉、關節炎、心髒病,更嚴重的是還有可能引發癌症,而心理疾病有抑鬱症、焦慮症,失眠等。
當然,這些心理障礙或者疾病未必都是心理壓力引起的,但如果我們不懂得心理調節和自愈,就會加速這些心理問題的惡化。為此,心理醫生建議,自我引導能放鬆身心,以此來緩解心理問題,進而讓我們清掃心理垃圾,以全新的麵貌麵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