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消滅心理問題並不可取(1 / 1)

試圖消滅心理問題並不可取

在很多方麵,現代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持有不同的觀點。就心理問題的治療而言,傳統心理學認為,心理谘詢和治療的目標就是將對方的心理問題消滅,然而,結果是很多傳統心理學家不曾預料到的:就好比是拆東牆補西牆,就好像是暴風雨後即將泄洪的水庫,你堵住了左邊出口,右邊出口又漏水,很快,上麵也快決堤了,結果是越堵問題越大。比如某個嗜賭的賭徒,通過心理醫生的治療,他好賭的問題解決了,但時間還沒過去多久,他又開始抽煙成癮,也許他又去尋找醫生的幫助,他的煙癮也戒除了,但又沒過多久,他很可能會暴飲暴食。於是,問題在不斷解決,新問題也在不斷產生,這大概就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的“治標不治本”。

下麵我們來更詳細地談談其心理原理。

我們都知道,人在產生某種負麵情緒的時候,通常都會找到宣泄的方式,比如一個人在憤怒的情況下,可能會摔東西、罵人甚至是打人,也有人會去求助於自己最信任的人,方法很多,不管是哪種方式,他總是在表達自己的憤怒。

同樣,當一個人內心缺乏安全感或者感覺不被愛的時候,他們也會有所表現,比如,案例中的總是檢查門是否鎖好的患者,女孩因為胖被嫌棄而瘋狂減肥等,隻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已經超出了常態,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症狀或者症狀性表達。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數量的多少,我們稱之為表達方式範圍,還以上麵兩個案例為討論對象,他們的表達方式都隻有一種,也別無選擇。

如果一個人受了委屈,卻因為某種原因,我們告訴他不準哭,不許鬧,更不許對別人發情緒,那麼,在無法表達的情況下,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就產生了。到這裏,我們就可以下結論:試圖單純地減少表達,消滅某些心理症狀,不是明智之舉。

可能你會產生疑問,既然消除心理症狀不明智,那為何不直接將心理問題從根本上消除呢?這樣就能“治標也治本”了,乍一聽,這句話十分有道理,但這句話是完全建立在消除人類各種需要的基礎上的,可以說是滑稽的。我們都知道,人都有各種需要,有些是必需的,有些則是非必需的,比如,對生存的需要,我們都要吃飯穿衣,對愛的需要等,可以徹底消除的嗎?也許是可以的,但你的人生就不會完整了,你就會變得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感情和情緒,你的人生也會失去色彩。

可見,麵對各種心理問題,我們不僅要看到其心理症狀,更要看到其症狀背後所要表達的需要。很多時候,我們完全不必費盡唇舌地處理心理問題的根源,隻需要認同並擴大其表達的方式,將其內在動力或能量,引導到建設美好未來這個方向上來。

可見,在心理自愈這一方麵,你應擴充自己的表達方式,這樣,你的身心會更健康,你的生活也會更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