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戰爭的陰霾籠罩了整個歐洲大陸上空。法西斯德國吞並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入侵波蘭,蘇德戰爭也一觸即發。
為了摸清德國人的戰爭意圖和底細,蘇聯國家政治保衛總局下轄的總參四局(後來叫情報總局)決定,委派特工前往西歐開展針對納粹德國的情報活動。波蘭籍猶太人、共產黨員利奧波德·特雷伯受命組建一個主要由外國共產黨人和左翼人士組成的龐大情報網,代號“紅色樂隊”。
蘇聯情報組織選中的特雷伯是一個有著豐富情報工作經驗的人。
利奧波德·特雷伯,1904年2月23日出生於波蘭加裏西亞省的一個小鎮。
1920年,16歲的特雷伯離開中學,到鍾表店學手藝,並加入了波蘭共產黨,成為塔爾格市黨組織的領導人,不久被選進全國黨的領導班子。
1923年,克拉柯維亞的工人舉行反饑餓起義,宣布總罷工,並占據城市。政府派出手持長矛的馬隊,鎮壓工人運動,雙方發生了流血鬥爭,持續了好幾天才平息下來。特雷伯因積極參加罷工鬥爭而上了政府的黑名單,從此再也沒法找工作。他隻剩下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轉入地下活動;一條是到巴勒斯坦去,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社會。
1924年4月,他和一幫猶太小夥子動身去了巴勒斯坦。1928年,巴勒斯坦經濟蕭條造成工人大量失業,許多猶太人受其影響大批離境。1931年,他向黨組織要求去蘇聯學習。1932年初夏,他到達莫斯科,隨即進入馬什列夫斯基大學讀書,畢業後分配到《真理報》猶太文版工作。經過蘇聯相關部門的考查,特雷伯被吸收進入軍事情報機構主辦的特別培訓班,開始接受間諜的專門訓練。由於各方麵表現突出,他受到當時的蘇聯軍事情報局負責人別爾津的賞識。培訓班畢業,情報部門對他的評價頗高,畢業鑒定上寫道:“這個人有著冷靜的頭腦、熱烈的情感、鋼鐵般的意誌,以及過人的才智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是做情報工作的合適人選。”而特雷伯對自己選擇了情報工作是這樣解釋的:我當特工並不是出於愛好和天賦,我也不是軍人,我唯一的雄心就是和法西斯勢不兩立。
1936年,特雷伯開始獨立執行任務。每次他都完成得很出色,但是蘇聯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讓他憂心忡忡。特雷伯認為自己具備從事情報工作的能力,而莫斯科關係錯綜複雜,他不太適應,最好能到國外從事情報工作。
希特勒即將席卷歐洲,蘇德之間的血戰不可避免,而蘇聯是必須保衛不可的。1937年7月,特雷伯經過反複思考和鬥爭,構思出一個規模宏大的諜報計劃,並擬出了方案。這個計劃簡單地說就是借周遊歐洲的機會,組建一個遍布歐洲的情報網。他把這個計劃向別爾津將軍作了彙報。
揚·卡爾洛維奇·別爾津將軍在國內戰爭時期就指揮過“契卡”的隊伍,1924年起曾兩度擔任紅軍情報部部長,20世紀30年代初,他參加過國家政治保衛總局聯合分隊和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特別任務處下轄的第四局的組建工作。20世紀30年代,在第四局和政治保衛總局之間並無明確的職責劃分,第四局的間諜經常是既搜集政治情報,也搜集軍事情報。
在別爾津發展培養的眾多間諜中,最著名的當屬佐爾格,這位在間諜史上有著傳奇經曆的英雄,正是別爾津的慧眼識才,親自登門到訪,才為格魯烏工作的。當時佐爾格給他的印象是:“一個有著敏銳的頭腦、淵博的政治知識和對國際事務有著精辟見解的人。”
同樣,特雷伯也給別爾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雷伯就情報網的人員問題向別爾津將軍作了這樣的說明:“我在每一個國家,需要3名助手,這些人員必須具備三種能力:第一,具有領導一個小組的才能,不用管他是不是俄國人;第二,具有技術知識,能夠建立發報網,培訓報務員;第三,軍事專家,能夠就地精選收集的材料。”他將計劃報告了別爾津將軍,別爾津非常欣賞他的計劃。
當時蘇聯國內開始搞肅反,別爾津自身都朝不保夕,說不定哪一天就被肅反掉了。但別爾津還是表示了對構建間諜網的支持,建議特雷伯先到德國或鄰近國家站穩腳跟,建立一個穩定的基地,把聯絡、掩護、經費等基礎工作做好,形成一個核心組織。等德國在歐洲發動戰爭後開始行動,替蘇聯搜集相關情報。可是別爾津又苦惱地說:“我們在德國已經有一個小組,但上級黨的領導指示,不讚成我們在德國開展情報工作。”別爾津敲著辦公桌下定決心,授意特雷伯先幹起來再說。
接著,他們談到辦公司解決活動經費的問題,別爾津說:“你認為用經商作掩護,可以解決各小組的經費問題,我卻不敢有大的指望。根據我們20多年的情報工作經驗,這個辦法無一不落空。我們為這種作為掩護的投資,沒有一個不是虧得一幹二淨。”
特雷伯說:“您聽我說。問題不僅在於替蘇聯政府省幾個錢。戰爭一打響,從莫斯科領取經費一定十分困難。也許過去經營商業作掩護的人不太內行,不會賺錢。我相信,在資本主義國家,內行是會賺錢的。我的計劃是在比利時開設一家進出口公司,並在幾個國家設分公司。”
“搞這麼一家公司,要花多少錢?”
“從小做起。給我出一萬美元,做公司一個股東。”
“你想僅僅花一萬美元,就能賺到足夠的錢,供你們在整個戰爭期間自給自足?”
“是的,我就打算這樣。”
“不管情況如何,反正過幾個月,你再來要錢,我照樣給你。現在最迫切的不是搜集軍事情報,而是解決人員的經費問題。”
這次談話,他們倆都很愉快,別爾津將軍非常看中特雷伯的才幹,最後他囑咐特雷伯說:“在戰爭爆發以前,你必須盡量小心謹慎,讓你的情報網冬眠,直到開戰之前決不要惹事。你們的組織是完全獨立的。我們會給你提供電台,派遣報務員。其他人員你得想法自己招聘和培訓。”
當時別爾津將軍與特雷伯講好了,隻要特雷伯準備就緒,就可以馬上動身。可是起程的報告送上去了,一兩個月仍然不見動靜。到了年底,特雷伯才從其他渠道獲悉,情報部門發生變故,他們建立情報網的事情可能流產了。在德國建立情報基地的計劃得到別爾津將軍和斯蒂加的熱烈讚賞,但是違背了蘇聯最高領導的意圖。
1938年3月,特雷伯忽然接到一位上尉的電話,叫他去一趟情報局辦公大樓。在上尉的辦公室特雷伯被告知:關於建立情報網的計劃可以馬上實施。護照上他的身份是加拿大的魁北克人,所以不要求他一定會講英語,在布魯塞爾的接頭人是蘇聯商務代表團的一位職員。
動身前,特雷伯去見情報局的新領導,在別爾津的辦公室裏,新的領導接見了特雷伯。此人也是一位將軍,對特雷伯彬彬有禮,他說:“我們完全采取原定的計劃。”許多年後,特雷伯才知道別爾津將軍在肅反中被斯大林處決了。
特雷伯經列寧格勒和斯德哥爾摩到達比利時。在布魯塞爾換領了新護照,改名亞當·密克萊,職業是加拿大實業家,打算在此定居開業。
特雷伯要在比利時開辦企業和建立情報站,並非出於偶然,而是經過周密考慮的。
1937年,特雷伯出差到巴黎,中途在布魯塞爾逗留了幾天,拜訪了一位老朋友,名叫萊奧·格羅斯沃格爾。萊奧出生於斯特拉斯堡的一個猶太家庭,曾在柏林讀書。1925年,他拋棄一切,跑到巴勒斯坦,積極參加當地共產黨的各項工作,是個狂熱的共產主義信徒。他在那裏結識了特雷伯,成為誌同道合的好朋友。1928年,他到比利時定居,因為他有兩位本家在布魯塞爾經營一個工廠,名叫“橡膠王”,不久他便當上了工廠的商務經理。
特伯雷創立了遍布歐洲的“紅色樂隊”情報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戰勝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萊奧始終沒有背棄他原來的信仰。這位受人尊敬的實業家,在布魯塞爾工商界頗有名望,仍然替第三國際和近東各國的共產黨擔任聯絡。當時,特雷伯與他商定擺脫一切別的工作,建立一個情報網,今後就一心一意專搞情報工作。
特雷伯到達布魯塞爾後立刻與萊奧開始籌辦一家自己的企業。“橡膠王”主要生產雨衣,萊奧計劃利用國外眾多的分公司辦一家進出口公司,推銷雨衣。就這樣,一家“國際優質雨衣公司”於1938年秋天在法律上正式成立。萊奧擔任公司經理,特雷伯成了股東。由於萊奧經營有方,這家公司很快就興旺起來,企業發展很快。
1940年5月,北歐各國的分公司也搞起來了,而且生意都不錯。公司跟意大利、德國、法國、荷蘭等國的企業都有業務往來,甚至和日本的企業也有買賣。
1938年初夏,特雷伯的妻子露芭帶了第二個兒子埃德加來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經商的初步成功,讓特雷伯在布魯塞爾站住了腳,達到了利用商業作掩護的目的,這時蘇聯情報局開始派人來協助特雷伯情報網開展工作。1939年春天,來了個叫卡洛斯·阿拉莫的烏拉圭人,這個年輕人信仰堅定,但頭腦似乎有些簡單。阿拉莫在蘇聯國內叫作米凱爾·馬卡羅夫,是個蘇聯軍官,曾在西班牙共和國空軍中參加過戰鬥。
特雷伯第一次與他見麵定在安特衛普動物園。上午8點半,阿拉莫準時來到見麵地點,但與特雷伯擦肩走過,假裝不認識,匆匆離開了動物園。過了3天,重新在原來的地方約會,阿拉莫早就來到,但不僅沒朝特雷伯走過來,反而急忙跑掉了,弄得特雷伯莫名其妙。後來,蘇聯商務代表團的聯絡員波爾沙科夫告訴特雷伯,阿拉莫之所以不跟他接頭,是因為有人跟蹤。特雷伯覺得奇怪,自己怎麼沒覺察到,便問是什麼樣的人在跟蹤。
波爾沙科夫告訴特雷伯:“阿拉莫發現兩次都有人在跑步,而且是同樣的麵孔。”
特雷伯笑起來說:“這個家夥肯定是個傻瓜。那些人在那兒跑了10年,他們每天都在動物園跑步。”
阿拉莫來布魯塞爾之前,在莫斯科情報中心接受了3個月的收發報訓練,當然這不足以培養出高手來,但他為人的品質很快給了特雷伯好印象。阿拉莫自然也享受到商業掩護的好處,他被派到奧斯當德擔任“橡膠王”分公司的經理。
1939年夏天,情報局又派來維克多·蘇庫洛夫,也是個蘇聯軍官,取名文森·謝拉,別號又叫肯特。他和阿拉莫正相反。阿拉莫一直不願意學習經商方麵的知識,而肯特卻十分積極,他到布魯塞爾大學報了名,學習會計和商業法。
接下來,特雷伯展開了一係列間諜網的籌備工作。比如,開始建立與蘇聯情報局無線電收發報的直接聯係,招募可靠的情報人員組建交通員隊伍,在中立國普遍布置郵政信箱等等。
1939年底,特雷伯接到蘇聯國內幾次指示,蘇聯情報局的新領導打算停止搞歐洲間諜網,不再派人到“橡膠王”工作,而且給特雷伯發來幾封電報,叫特雷伯馬上把阿拉莫和肯特送回莫斯科,而把萊奧派到美國去,叫特雷伯回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