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使英國秘密情報局威風掃地的超級“鼴鼠”(1 / 3)

1922年11月11日,喬治·布萊克出生於荷蘭的鹿特丹。父親是出生於埃及開羅的猶太人,是一位金融學家,做過埃及總督的財政顧問。母親是荷蘭貴族後裔。

父親病逝後,13歲的布萊克離開荷蘭,到埃及跟叔叔亨利·科裏爾一家生活,進入開羅的英語學校讀書。亨利·科裏爾是埃及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布萊克少年時受到叔叔的影響,很早就知道社會主義。

1940年德軍入侵荷蘭,布萊克參加了當地的抵抗運動,擔任抵抗組織的信使,很好地完成了幾次傳遞情報的任務。後來有人告密,為了躲避蓋世太保的追捕,布萊克來到英國。戰後他因這段經曆獲得了荷蘭女王授予的四級拿騷十字勳章。

來到英國後,布萊克加入了皇家海軍,被分配到一艘掃雷艇當水手。布萊克的語言天賦很快顯露出來。他精通英語、荷蘭語、法語和德語。在戰爭年代這樣的人才太難得了,於是他被送到軍官學校接受培訓。布萊克以優秀的成績通過考試,被授予皇家海軍誌願後備隊海軍中尉軍銜,先在海軍情報部門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又被派到特別行動委員會荷蘭分部從事密碼電報的截收和破譯。

1945年4月,布萊克到蒙哥馬利司令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布萊克晉升為海軍上尉,在漢堡的英國軍艦上擔任情報軍官。他寫了不少很有價值的情報分析材料,得到上司的賞識。當時國家情報部門招聘工作人員,他的上司為布萊克寫了一封熱情的推薦信,但情報局沒有聘用他。

此次應聘受挫並沒有影響布萊克對情報工作的興趣,經過思考分析,布萊克認為自己落聘主要是沒有情報部門急需的特長。二戰後,世界格局已發生變化,法西斯德國滅亡後,蘇聯成為英美的主要敵人,國家情報局的工作重點自然也轉移到蘇聯,自己雖然精通幾個國家的語言,卻唯獨不懂俄語,要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進入情報部門必須學好俄語。布萊克請了長假,用一兩年時間專攻俄語。1947年,他再次去應聘,情報局官員肯尼思·科恩對他的俄語水平非常滿意。科恩查閱了布萊克的檔案,對布萊克進行了考察,認為他閱曆豐富,勤奮好學,能在困難的條件下獨立完成工作,是一個理想的情報人員。在科恩的推薦下,情報部門錄用了布萊克,並送他到劍橋大學唐寧學院進一步學習俄羅斯語言和文化。

1948年,經過幾個月的強化學習後,布萊克到英國外交部報到,他的公開身份是外交部官員。外交部有個秘密情報局,他實際身份是該局九處一科的特工。1949年初,布萊克被派往漢城重建那裏的情報機構,擔任該機構的特工負責人。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攻占了漢城,布萊克和英國大使館其他人員沒來得及撤走,全部被人民軍關進了戰俘營。

蘇聯國家安全部政治教育部派來專家格列戈裏·庫茲米奇,試圖策反這些英法外交官今後為蘇聯服務。庫茲米奇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布萊克與他談得很投機,幾次接觸下來,布萊克私下告訴庫茲米奇他已經信仰共產主義,願意為蘇聯情報部門效力。並聲明自己是出於信仰為社會主義蘇聯服務,不接受任何報酬,也不必提前釋放他。

布萊克在戰俘營待了18個月,1953年3月,布萊克和英國公使等大使館人員被釋放回國。回到倫敦,英國使館人員受到外交部的熱烈歡迎,布萊克被安排休養了一段時間,休假結束後他被分配到軍情六處克倫威爾街分部工作,專門負責竊聽和秘密拆檢外交郵件。

漢城之行徹底改變了布萊克的命運,他從此成為克格勃安插在英國情報部門的間諜。在軍情六處克倫威爾街分部工作時布萊克就和蘇聯駐倫敦的情報人員接上了頭,把英國秘密情報局的工作程序、內部機構設施以及全局工作人員名單提供給了蘇聯克格勃。

英國秘密情報局在西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內設了個工作站,1954年4月,布萊克被任命為工作站技術行動部副主任。他的主要任務是研究駐德蘇聯軍隊的情況,並想辦法物色願意為英國效力的蘇軍軍官。在西柏林工作的4年裏,布萊克向克格勃提供了英國秘密情報局東歐間諜分布情況。英國情報部門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間諜先後有400多人被布萊克告訴了克格勃。布萊克與蘇聯人來往他的上司是知道的,但他們以為他是故意向蘇聯人提供假情報,物色能為英國情報機構效力的蘇聯間諜。布萊克作為潛伏在英國情報部門的“鼴鼠”,已顯示出一個特工的機智。

喬治·布萊克是潛伏在英國軍情六處的克格勃“鼴鼠”,身為雙重間諜的他為克格勃鏟除了多名內部間諜和叛逃者。

布萊克為克格勃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使克格勃的叛徒——民主德國安全局局長羅伯特·比亞裏克“消失”了。

1953年,民主德國安全局局長羅伯特·比亞裏克與英國秘密情報局聯係,要求政治避難。在英國特工的幫助下比亞裏克秘密叛逃到了西柏林。對這類大人物的安全秘密情報局非常重視,給予了高規格的保護。因為英國人很清楚,蘇聯克格勃對待這樣的叛徒絕不會心慈手軟。比亞裏克改名換姓後被秘密情報局安置在西柏林一個安全的地方居住,並在比亞裏克的公寓裏安裝了保險鎖,窗戶上焊上了鐵欄杆,接通了能及時與英國安全官員聯係的警報器。比亞裏克也清楚自己的危險處境,所以他幾乎從不出門。

1956年2月,比亞裏克見兩三年都平安無事,一時衝動決定到外麵走走。幾次都沒事,比亞裏克的膽子大起來,後來幹脆連保鏢都不通知經常一個人單獨在公寓附近散步。

事情就那麼巧,布萊克的住處與比亞裏克的公寓正好在一個街區。布萊克偶然發現了比亞裏克,立即通知了西柏林的克格勃。2月的一天,比亞裏克又單獨出門了,他剛走到小巷口,一輛小汽車突然停在他身邊,從車上跳下兩個壯漢,他們抬起比亞裏克塞進小汽車立即開走了。

比亞裏克突然失蹤,英國政府多次向蘇聯政府提出交涉,但蘇聯人堅決否認他們知道比亞裏克的下落,英國人知道是克格勃幹的,但沒有證據也無可奈何。從此,比亞裏克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英國人沒有懷疑有人告密,隻怨這個比亞裏克太粗心了。

布萊克幹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抓獲了克格勃叛徒波波夫。

彼得·波波夫原是蘇軍情報局的特工。1953年,由於向往西方社會,他決定暗裏投靠美國中央情報局。他將一張小紙條扔進了一位美國外交官的汽車裏,美國人按照小紙條上寫的聯絡方式與他建立了關係,中情局非常看重波波夫的價值,這個人也沒辜負中央情報局的厚望,不久就成為戰後為西方提供情報最有成效的間諜。他在維也納工作的兩年時間先後向中央情報局提供了近400名為蘇聯效力的西方間諜資料,而每次索取的報酬隻有100美元。有意思的是,他說是因信仰而背叛自己的國家,布萊克也因信仰共產主義而替蘇聯效勞,可沒想到波波夫最後栽倒在布萊克手上。

1955年,波波夫從維也納回莫斯科休假,蘇軍情報局把他派到東柏林工作,因工作調動他和中央情報局失去了聯係。波波夫到東柏林後寫了一封信給聯係人——中央情報局的基斯瓦爾德,向他介紹了自己工作變動情況。他托付正在民主德國訪問的英國軍事使團轉交,英國軍事使團按流程先將信給了東柏林的情報站,這樣,波波夫的信就到了布萊克的辦公桌上。信是按時轉交給了中央情報局,但在交信之前布萊克已拆開信看了。不留下任何痕跡對做過郵件檢查的布萊克來說,隻不過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