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他使法國原子能機密蕩然無存(1 / 3)

20世紀80年代,蘇聯急於了解西方國家的核研究進展,克格勃找到了在法國原子能研究院工作的核物理學博士坦珀維爾。他明目張膽地在辦公室複印一份又一份機密文件,提著裝文件的塑料袋大搖大擺地走出單位大門。直到有一天,他發現這種遊戲太危險,打算洗手不幹,可是一切都為時太晚了。

坦珀維爾間諜案暴露後,法國官方人士驚歎,這是二戰後軍事間諜活動中最重大、最嚴重的事件,給法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20世紀50年代,坦珀維爾出生於法國北部的一個小城。在這個寧靜而溫馨的小城,本該歡快的童年卻由於父親的病逝,在他9歲的時候就過早地結束了。從此,他與母親相依為命。自幼智商很高的坦珀維爾學習成績一直全優,從小學到大學連連跳級,他大學讀的是物理係,做博士生攻讀的專業是核物理,並順利地通過博士答辯,拿到了學位。

坦珀維爾的母親沒有固定工作,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家庭經濟情況一直不太好。坦珀維爾讀大學的時候就利用課餘時間在一所私立學校教書,補貼家用。他口才特別好,天生就是塊做老師的料。他講課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非常吸引學生,加之對待學生平易近人,極富耐心,很受學校師生的歡迎。坦珀維爾依靠課餘教書不僅解決了大學讀書所需的費用,而且不再囊中羞澀,口袋裏還有可花的零用錢。

坦珀維爾後來被分配到薩克爾研究院,即法國原子能中心分院工作。當時他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核物理學家,但繼續利用業餘時間到一所學校上課,多掙一份工資。他覺得錢遠遠不夠用,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

1987年的一天,坦珀維爾在學校上完課出來,來到學校附近的一家咖啡館喝咖啡。剛坐下來,一位高個子中年人坐到坦珀維爾對麵。此人彬彬有禮,笑容滿麵,自我介紹說自己叫謝爾日,早就聽說坦珀維爾知識淵博,課講得特別生動,深受學生的歡迎,他是仰慕坦珀維爾的大名而來。謝爾日誇了坦珀維爾大半天,最後說自己的物理知識還不錯,但數學知識就很淺薄,需要補補課。因此,他想請坦珀維爾給他補習一下數學。一堂課他願意付300~400法郎,每堂課結束即用現金支付。坦珀維爾聽此人吹噓他老半天,沒有實際的內容,已經有些不耐煩了,但一聽說現金支付卻馬上來了精神。他們很快就把教數學的事談好,商定第二天就開始上第一節課。

謝爾日對坦珀維爾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學習也非常認真,勤學好問。課堂學習結束後,好客的謝爾日常常邀請坦珀維爾吃法國大餐,海闊天空地閑聊,與坦珀維爾套近乎,不久他們就混得很熟。謝爾日對坦珀維爾講,他很羨慕坦珀維爾淵博的知識,想擴大自己的知識麵,閱讀一些有價值、對自己有幫助的資料。坦珀維爾對謝爾日熱愛學習的精神非常讚賞,說很高興為他提供幫助。起初坦珀維爾借給謝爾日的一些資料很一般,大多是各種知識類雜誌、工作簡報以及一般性科技知識介紹,這些東西都不涉及法國核工業機密和核物理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他們的關係日漸密切,彼此間無所不談,處得像交往多年的老朋友。在坦珀維爾的眼裏謝爾日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是一位紳士,而且出手大方,至於謝爾日幹什麼工作、住在哪裏,他都不知道。坦珀維爾是個不愛管閑事的科學家,也從未問過謝爾日。

其實,謝爾日是搜集法國情報的蘇聯克格勃特工,公開身份是蘇聯駐法大使館二等秘書,真名叫謝爾蓋·斯米廖夫。他接到克格勃總部指令,在法國原子能研究中心以及下屬機構物色合適人選,發展成為克格勃提供情報的間諜,他接近坦珀維爾有其明確的目的。經過深入調查,他發現坦珀維爾正是他所需要的人,於是設計出一個圈套讓坦珀維爾陷進去而不可自拔。

一天,謝爾日又請坦珀維爾到一家著名的餐館吃飯。他們喝了一瓶很高檔的紅葡萄酒,坦珀維爾有幾分興奮,精明的謝爾日認為時機到了,趁機向坦珀維爾提出需要閱讀一些有關核原子方麵的資料,坦珀維爾一愣,略顯驚訝。謝爾日馬上接著表示,為此他會付很高的報酬。當時,坦珀維爾看了謝爾日一眼,沒有吭聲。謝爾日也沒有再說下去,換了個話題繼續喝酒。三天後,坦珀維爾約謝爾日在一家咖啡館見麵,喝了一杯咖啡,閑聊了一會兒,坦珀維爾起身告辭時遞給謝爾日一個大信封,淡淡地說了一句:這東西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謝爾日喜出望外,意識到自己達到了目的。

第二天,謝爾日來找坦珀維爾上了最後一堂數學課,他送給坦珀維爾一隻紙袋,裏麵裝著4000法郎。坦珀維爾又驚又喜,沒想到錢來得如此容易,但心裏又有些害怕,他非常清楚這是一項冒險的遊戲,弄不好會進監獄。但金錢的誘惑是巨大的,為了錢坦珀維爾決定鋌而走險。

謝爾日與他約好了接頭的時間和地點,提出自己需要哪些資料情報,以及對這些情報開出的價碼。一夜之間,謝爾日變成了老板。隨著時間的推移,謝爾日的胃口越來越大,對坦珀維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