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西北都是戰(2 / 3)

這是聯絡完了感情,要搜集一些情報了。他人在盛京,雖然對京中消息並不無知,到底隔得遠了些,一回來當然要打聽打聽。他母親身處政治中心,對於政事並不陌生,順口一問,也很正常。

說到呂宋,淑嘉的表情變得很詭異,南洋的局勢,真是讓人目瞪口呆。

朝中的大人們最近才弄明白,呂宋和爪哇雖都在南洋,相互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占領呂宋的不是荷蘭人,是西班牙人,而爪哇才是荷蘭人的地盤。淑嘉對著地球儀,仔細比劃,發現了一個重大事實:呂宋就是後來的菲律賓,爪哇就是後來的印尼。

呂宋離中國比較近,爪哇還要更遠一點。

年羹堯,你……打爪哇怎麼順手把呂宋也給欺負了?

————————————————————————————————————————

船隊是要補給的,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直奔印尼困難了點兒,中間必須有個落腳休整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呂宋了。呂宋的物產也算豐富,西班牙人此時可老實多了。便是年羹堯,也不能隨便動沒有惹到他的呂宋,也就是在那裏擇一港口進行一下補給而已。

西班牙人對於中、荷兩國的感情都頗為微妙。說起來與荷蘭人是老鄉,親不樣故鄉人,但是荷蘭人的對華貿易規模又讓他們有點不自在,加上荷蘭人占的地盤更大一點,也讓西班牙人的心理頗為複雜。這裏麵又有兩個國家信仰上的些微差別混雜其中。

西班牙人不大清楚中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這個國家有多大,除了絲綢、瓷器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完全不了解。

左思右想,決定中立。

眼看著兩邊交戰,他樂得做個好人,順便,也了解一下中國。此時的荷蘭在歐洲稱得上是大國,也算是強國,能跟荷蘭扛上的國家,也確實值得接觸一下。當聽說英國人也要摻和的時候,西班牙人才真的紅了眼。

歐洲一戰,你們卑鄙偷襲,又跟我們搶殖民地,現在又想在亞洲摻一腳?此時的歐洲國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殖民地生存的,地盤的多少,關係到餐桌的豐盛程度,不能不重視。

此時的南洋,歐洲各種勢力攪作一團。他們對於中國很陌生,印象也隻限於這個遠東國家有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但是對於荷蘭他們很熟悉,因為荷蘭而想了解中國,是他們的普遍想法。

這其中,有些國家比較有先天的優勢,比如法國,它曾派出不少傳教士來華。雖然了解中帶了些偏見,畢竟了解得多了些。法國與英國,應該說是宿敵,這種關係直到一戰而開始緩和。兩國都在印度有貿易據點,一個動了,另一個不用太久也能得到消息。

京師在某種意義上,因為他們而熱鬧了起來。

各國入華第一站先是廣州,那裏有年羹堯,不太好打交道。年羹堯先是以怕有間諜為由把很多外國人關了起來,他終於弄清楚了,這些外國人,並不全是“使臣”,也有商人。作為一個受□□上國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年羹堯對於這些蠻夷中的蠻夷好感瞬降!

與荷蘭的戰事陷入了膠著,虧得他在兩廣是一把手,左支右絀,還能支持得下去。他也是硬氣,死都要扛下去——這會兒要真是扛不下去,才真是死定了!

他也曾想趁機再探荷蘭人虛實的,沒想到這些人帶來的消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分不清真假,根本是來“攪局”的,年羹堯的火氣噌噌地往上冒。這些使臣裏倒也有算是半官方性質的,比如一些傳教士,年羹堯把他們進行短期禮儀培訓後送到京師,餘下的就統統趕走。

無論如何,東西方的交流是多了起來。也給朝臣們出了很大的難題。

一下子來了若幹國家的所謂“使節”到底是件長臉的事情,總要接待一下。以前是傳教士居多,現在是國家間的“使節”,咱們必須展現大國風範。

對於很多朝臣來說,歐洲人不是紅毛就是黃毛,反正跟咱們不一樣,他們有很多國家,估計也都是像漢時的西域三十六國一樣小(這個猜測倒不算很離譜)。這些人的差別,大概就是稱謂上的不同,朝臣們對這些歐洲人並沒有多少具象化的感觀。

開始隻是一些傳教士,再受禮遇,影響也不算太大,畢竟人數不是很多。現在N個國家一齊來了人,想不分一點注意力給他們都不行。

然後,事情大條了:MD!這些夷人,說的什麼鳥語?!聽不懂啊!當然也有會漢語的,卻說得怪腔怪調,一點也聽不懂!虧得還有傳教士,很有懂幾國語言的存在,才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一時之間,傳教士也風光了起來。

允禟由於會一些簡單的外語,終於領了一件像樣的差使,挺腰凹肚,呃,他那肚子凹不進去,反正很是精神。而朝中也有人上書,隨著咱們國際影響的加大,是不是找幾個會西洋語的人材來?找不到就現培養嘛!以往接觸少,用傳教士也就罷了,現在光靠傳教士,有點兒不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