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1 / 2)

從一定意義上說,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讀令人敬佩,而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點則更值得提倡。要知道,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無論白天的生活有多麼光鮮、多麼忙碌、多麼熱鬧,很多時候晚上都要麵對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孤獨的內心世界。孤單伴隨著忙碌的人生,這是很多人都麵臨的一個問題”。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作家蘇童曾引用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的一個觀點:讀書可以讓一個人學會如何利用、品嚐他的孤獨。“在書中能夠與很多人相處,會有更多的發現。”

可如今,夜讀似乎成了一種“另類”。記得五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在書桌前夜讀正酣,一位大學同窗來電話,聽到我說正在重讀《詩經》,他感到不可思議:“都什麼年代了,幹嗎還在讀書受窮吃苦,不如早早掙錢好好享受一下。”的確,讀書,尤其是讀古代經典,是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然而,市場經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發展,有金可淘,隨之而來的還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和現代科技。在“知識經濟”年代,靠本事吃飯,靠學識立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讀書還會給人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有人說,讀書好比旅遊。這話不無道理。旅遊是休閑,讀書也是休閑。旅遊有快樂,讀書也有快樂。讀書其實本來就是一種“神遊”,也許比旅遊收獲更大。“通過閱讀,可以舒展心靈的翅膀,讓笑容變得燦爛;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讓目光變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階梯,讓歲月變得充實;可以品味別樣人生,讓生活變得陽光”(曹保印)。所以,我非常熱愛金庸先生的一句話,“隻要有書讀,做人就幸福”,並一直把它牢記在心田。隨著歲月的流逝,年複一年,日複一日,讀書,讓我擺脫窘境,令我充實,促我成熟。書籍,已成為我的生活必需、精神伴侶。

張小硯說:“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地體會到:生命原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讀書,更是一個人終身的“功課”。從一定程度上講,生活中不能沒有書籍。台灣著名作家董橋有一句話說得好:“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有點像。”清朝康熙皇帝則說:這世上什麼東西都可丟,但書不能丟。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麵目可憎,語言無味。”麵目可憎也許過了點,但對讀書人來說,如每天不讀點兒書,滋潤自己的心靈,就有些不自在,倒是貼切不過。誠如毛澤東同誌所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讀書不是立竿見影之事,不能立馬改變生活,它是個慢功夫。幾天不讀好像沒什麼,其實你已經落後了。所以,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闡述過讀書的重要性。孔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據說,毛澤東主席當年用了很大的精力號召全黨全民讀書,他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劉少奇也說:“一天不用功,趕不上毛澤東。”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今,原本我們每個人都更應該自覺地拚命地去閱讀,以跟上時代的步伐,但奇怪的是,閱讀在今天已經成為一項需要提倡和保護的行為,這可能是文化的悲哀。

從一定意義上說,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讀令人敬佩,而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點則更值得提倡。要知道,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無論白天的生活有多麼光鮮、多麼忙碌、多麼熱鬧,很多時候晚上都要麵對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孤獨的內心世界。孤單伴隨著忙碌的人生,這是很多人都麵臨的一個問題”。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作家蘇童曾引用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的一個觀點:讀書可以讓一個人學會如何利用、品嚐他的孤獨。“在書中能夠與很多人相處,會有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