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有境界和品位的(1 / 1)

宋代蘇軾讀書的境界也很逍遙:安靜的夜裏,一本好書,一壺好酒,讀到盡興的地方,就喝一口。整個夜晚就是在酒香和書香的融會貫通中盛開成一朵美麗的赤壁浪花,於是才會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胸襟,才會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柔腸百結,才會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還有,《紅樓夢》裏寫的:林黛玉讀《西廂記》,“嘴角不禁生出縷縷的清香來”。

當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古人不同,也沒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的從容、恬淡、雅致。但無論多忙,無論多累,每天都不要忘了隨手翻翻書,流連其間,體驗一下書中的快樂和憂傷,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好方法。

其四,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有一個著名的“人生境界說”,他把人生的境界分成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習”的,也就是順從自然來發揮自己的才能或遵循自己已有的習慣。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做事情都有他們所確切了解的目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其行為所及的對象,是利他的,是有益於社會公益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他不僅要處理好與社會的關係,還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我以為,讀書也有這樣幾種境界:一是自然的境界,二是功利的境界,三是生命的境界。

可見,由於書不同,人不同,讀書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讀的結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讀書的境界也有雅俗、高低之別。這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沒有功利的目的。

寫到這裏想起這麼一件事: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著名學者錢鍾書和妻子楊絳被下放到河南的一個地方勞動。有一天,楊絳指著窩棚說:“給咱們這樣一個窩棚,咱們就住下,行嗎?”錢鍾書認真思索了一下,說:“沒有書。”這個故事說明:人有時候物質享受可以不要,但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讀書,在一個重要的意義上,就是一種朝向自我、理解自我、解脫自我的過程。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身心疲憊的時候,都有困惑的時候,都有痛苦的時候,都有需要溫暖的時候。這個時候,書店就是最好的去處,讀書是“抱團取暖”的最好方式。赫爾岑說:“一個人通過閱讀體驗了時代。”而我要說,我們還應該從閱讀中看到未來和希望。

宋代蘇軾讀書的境界也很逍遙:安靜的夜裏,一本好書,一壺好酒,讀到盡興的地方,就喝一口。整個夜晚就是在酒香和書香的融會貫通中盛開成一朵美麗的赤壁浪花,於是才會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胸襟,才會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柔腸百結,才會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還有,《紅樓夢》裏寫的:林黛玉讀《西廂記》,“嘴角不禁生出縷縷的清香來”。

當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古人不同,也沒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的從容、恬淡、雅致。但無論多忙,無論多累,每天都不要忘了隨手翻翻書,流連其間,體驗一下書中的快樂和憂傷,也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好方法。

其四,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有一個著名的“人生境界說”,他把人生的境界分成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習”的,也就是順從自然來發揮自己的才能或遵循自己已有的習慣。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做事情都有他們所確切了解的目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其行為所及的對象,是利他的,是有益於社會公益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他不僅要處理好與社會的關係,還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我以為,讀書也有這樣幾種境界:一是自然的境界,二是功利的境界,三是生命的境界。

可見,由於書不同,人不同,讀書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讀的結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讀書的境界也有雅俗、高低之別。這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沒有功利的目的。

寫到這裏想起這麼一件事: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著名學者錢鍾書和妻子楊絳被下放到河南的一個地方勞動。有一天,楊絳指著窩棚說:“給咱們這樣一個窩棚,咱們就住下,行嗎?”錢鍾書認真思索了一下,說:“沒有書。”這個故事說明:人有時候物質享受可以不要,但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讀書,在一個重要的意義上,就是一種朝向自我、理解自我、解脫自我的過程。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身心疲憊的時候,都有困惑的時候,都有痛苦的時候,都有需要溫暖的時候。這個時候,書店就是最好的去處,讀書是“抱團取暖”的最好方式。赫爾岑說:“一個人通過閱讀體驗了時代。”而我要說,我們還應該從閱讀中看到未來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