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教育都是一種慢功夫(1 / 2)

近年來,國內外讀書界、出版界出現了慢閱讀的呼籲和行動。例如,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教授托馬斯曾提出“慢閱讀”的概念。他主張細細品味一本好書,反對一目十行的快閱讀。中國當代學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也提倡慢生活與慢閱讀,他自己堪稱這方麵的導師。2011年4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童書,書名就叫《慢閱讀·最想讀的中國兒童文學經典》,主張慢閱讀要從娃娃抓起。

其實,我也是一個讀書比較慢的人。在我看來,書讀得越慢,心靈才會越豐富。尤其在當下,越是“快”時代越要讓閱讀“慢”下來。要知道,人的閱讀姿勢是最動人最美麗的,特別是緩慢的閱讀。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伍美珍說:“我喜歡喝茶,好茶需要慢慢地品,才有味道;好書妙文,同樣需要慢慢地讀,才會有大收益。”正因為慢閱讀是一種迷人的精神生活,所以才有許多人向往和提倡。

至於慢生活,則更不用說了。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慢慢地去品味和體察。“慢慢走,欣賞嗬”,這是朱光潛先生在談到人生的情趣時說的一句名言。我國有一首老歌也唱道:“馬兒嗬,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這美麗的景色看個夠。”其實在古代一批讀書人的身上,並不缺乏“閑庭信步”的情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過得何等的自得與從容。

教育,同樣急不得。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也曾說過:“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立竿見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茲曼經過認真考證後發現,“學校”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古希臘。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閑暇”,在他們看來,隻有在閑暇的時候,一個文明人才會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

據說英國的伊頓公學,有一個保留項目叫作“周末聊天”:每逢周末,每位老師都要帶十位學生到自己家裏,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做飯,一起聊天,一起遊戲,在輕鬆自如中敞開各自的心扉。在他們看來,聊天可以聊出智慧,聊天可以聊出靈感,聊天甚至可以聊出神奇。實際上,我國古時候,孔子與弟子們的生活是頗有點優哉遊哉的味道的,且看《論語》裏所描寫的那個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現代哲學家中,羅素是個強調閑暇對於人生的重要性的人,為此他主張“開展一場引導青年無所事事的運動”,鼓勵人們欣賞非實用的知識如藝術、曆史、英雄傳記、哲學等等的美味。他相信,從“無用的”知識與無私的愛的結合中便能生出智慧。

近年來,國內外讀書界、出版界出現了慢閱讀的呼籲和行動。例如,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教授托馬斯曾提出“慢閱讀”的概念。他主張細細品味一本好書,反對一目十行的快閱讀。中國當代學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也提倡慢生活與慢閱讀,他自己堪稱這方麵的導師。2011年4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童書,書名就叫《慢閱讀·最想讀的中國兒童文學經典》,主張慢閱讀要從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