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益健康長壽
漢代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醫愚。”英國小說家毛姆說:“養成讀書習慣,就給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研究證明,勤於讀書能有效促進“大腦運動”。古今中外的名人誌士都愛讀書,像孔子、陸遊、巴甫洛夫、蕭伯納、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們不僅把讀書作為獲得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把讀書作為養生的方法之一,從而得到了健康長壽。宋代詩人陸遊在醫學並不發達的時代,尚能活到85歲。他在詩中多處提到讀書:“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需書卷作良醫”等。歐陽修自述其讀書感受時說:“每遇體之不康,則取六經、百氏,若古人之文章,誦之。愛其深博閑雅、雄富偉麗之說,則必茫乎以思,暢乎以平,釋然不知疾之在體。”身體的不適感,竟然因為讀書而蕩然無存。
不僅如此,讀書還可以療傷。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說1924年春,梁啟超的妻子李惠仙生病住院,一住就是整整八個月。梁啟超很擔心,每天陪在妻子的病榻前。為解心中的憂愁,梁啟超在醫院裏讀了好幾部書籍。尤其是每天等妻子安靜地睡著之後,梁啟超便捧書靜靜地閱讀,沉浸在古詩詞的優美意境中,忘卻了心中的煩惱。愛妻的去世,對梁啟超打擊很大,他整天悶悶不樂。為了治療心中的憂傷,梁啟超再次選擇了讀書。是讀書,讓他熬過了心靈的煎熬,重新振作起來,奮發著書立說,成就了人生新的輝煌。無獨有偶,現已95高齡的新四軍女兵莫林,其家庭生活也不美滿,丈夫於1980年60歲時因突發心髒病而去世。為了擺脫痛苦,她堅持吟詩填詞,並從中獲得快樂的源泉,自稱“詩牛”。
更值得說明的是,讀書有益於人的健康長壽。據有關部門統計,在從業者較長壽的18類職業中,絕大多數屬於腦力勞動,而腦力勞動離不開讀書。從歐洲文藝複興至今,世界上最傑出的50名科學家、發明家和文學家,都是比較長壽的;16世紀以後的400位傑出人物中,科學家的平均壽命達79歲,為最長壽一族。據報道,87歲的雕刻家、書法家錢紹武還在孜孜以求、潛心創作;著名出版家巢峰85歲時仍出新著《辭書記失》;名作家王蒙80自述筆耕不輟;還有元老輩特級教師於漪已年過80還活躍在教育戰線;還有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百歲老人徐中玉教授、96歲高齡的錢穀融教授等知名學者仍在勤奮地讀書、做學問。當然,這還不足以證明讀書就能使人長壽,但讀書有益身心健康,卻是不爭的事實。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書要讀進去,就必須心先靜。當你靜下心來讀書,就有點像練氣功時那樣,能使人忘卻煩惱,心靜如水,物我兩忘,身體各個係統始終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有利於人體遠離疾病的侵襲,延緩衰老,最終預防老年癡呆症的發生。所以,現在有些國家在醫院開設了圖書館,稱之為“書籍療法”,其道理就在於讀書能轉移不良情緒,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如此看來,所謂“讀書破萬卷,不用去醫院”,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此外,真正的讀書人,退休之後的生活同樣豐富多彩。如果沒有閱讀習慣和興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且看一個段子:“老張得了退休綜合征,醫生說:沒有別的辦法,隻能靠維持退休前的工作習慣來慢慢治療。老張以前的工作是批閱文件,不當領導了,哪裏有文件給他批?大兒子機靈,發動全家積極創造‘文件’,立即動手起草了一份《關於購買洗衣機的報告》。正躺在床上唉聲歎氣的老張一看‘報告’兩字,眼睛發光,看完後習慣地拿起筆批閱:‘此意很好,請夫人審批後,撥專款解決,但一定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切實杜絕跑冒滴漏和采購中的不廉潔現象。’最後,認真地簽上了大名。自此,老張精神狀態大有改善,飯量增加,睡眠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