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些群體(如教師、醫生、學生、公務員等),讀書交流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禮記·學記》裏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閱讀,有時候需要一種學習研討的文化氛圍,特別是閱讀一些重要而艱深的理論書籍,通過學習共同體或沙龍等形式進行交流切磋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通過研討交流的平台,讓更多的人參與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讀書沙龍活動,這對推動全民閱讀也有很大促進作用。
除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外,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成績,還必須具備三個方麵的條件:一是天賦,二是環境,還有一個就是個人的勤奮和努力。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曾國藩小的時候天賦並不高。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朗讀了好多遍,還是背不下來。背不下來不能睡覺,他隻好一直朗讀此文。這時候,家裏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簷下,想等他入睡之後進去偷東西。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隻聽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小偷大怒,實在忍不住了,跳出來大罵道:“這種笨腦袋,還讀什麼書!”接著便將此文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後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這件事對曾國藩觸動很大。這個小偷很聰明,至少其天賦要比曾國藩高許多,但是他卻荒廢了天賦,淪落為“梁上君子”,成了一個賊人;而曾國藩從此知恥而後勇,刻苦學習,奮發圖強,通過後天的不懈努力,終於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但話又說回來,個人的努力必須得法,而不是靠拚體力、延長勞動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讀書也是一樣,書讀得好與壞,跟拚不拚命沒有關係,天天開夜車,我不認為那是正確的方法。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地學習,結果卻收效甚微。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不合適。浙江省理科狀元陸文在演講中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不是抓緊每一分鍾學習,而是抓緊學習的每一分鍾。”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不是你每天學習24小時就一定能學好,而是你可能每天隻學習10個小時,甚至8個小時,但你能保證在學習的8個小時中,你是精力充沛的、專心致誌的、富有效率的,這才能真正學好。當然,他這裏指的是學生。成年人不可能一天有8個小時的讀書學習時間。讀書學習除了要有一定的時間外,關鍵得看誰的學習效率高,方法得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讀書人。比如,有的人書讀得很多,但實際效果卻不佳;有的人書讀得不怎麼樣,卻書呆子氣十足。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是獲得知識以前的無知,而博學者的無知是獲得知識以後的無知。”第一種是不會閱讀不去閱讀的無知,第二種是胡亂讀了許多書的無知。毫無疑問,這兩種都是不可取的。
對於有些群體(如教師、醫生、學生、公務員等),讀書交流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禮記·學記》裏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閱讀,有時候需要一種學習研討的文化氛圍,特別是閱讀一些重要而艱深的理論書籍,通過學習共同體或沙龍等形式進行交流切磋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通過研討交流的平台,讓更多的人參與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讀書沙龍活動,這對推動全民閱讀也有很大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