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與文本對話(1 / 3)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並不否定“微閱讀”。應該看到,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今天,書籍早已不是稀缺和昂貴之物,印刷品鋪天蓋地,我們處在各種各樣文字的包圍之中。記得在二十多年前,研究某一專題,要向中國人民大學的資料中心訂閱剪報,他們把全國各報刊上這一專題的相關文獻複印,逐月寄來。如今隻要輕點鼠標,一下子就能從網絡查到許多相關信息。博客、微博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閱讀與寫作的門檻。因此,對網絡時代的優勢,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我們要吸收它的長處,但同時一定要保住傳統閱讀的優勢。

研究發現,傳統讀書的功能是“淺閱讀”無法替代的,它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可是,當下人們對閱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很多人以為自己每天都在網上看文字,就是每天都在閱讀。其實網絡閱讀和圖書閱讀存在巨大的區別。瀏覽是粗讀,是泛讀,不是真正地品讀,而網上的閱讀大都是瀏覽,無法品讀。所以,上海師範大學孫遜教授曾在《“讀圖”時代閱讀向何處去》一文中指出:“不僅‘讀圖’不能替代‘讀書’,而且讀各種快餐書也不能替代讀原汁原味的原著。”

從廣義上說,看電視、看電影、上網也是一種閱讀,但其效果是不一樣的。紙製出版的圖書適宜讓人沉靜地、係統地閱讀,當人們一頁一頁地翻過書頁時,是在一點點地汲取文化的營養。而電子信息則不一樣。比如,讀曹雪芹的《紅樓夢》原著和看電視劇《紅樓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電影、電視給你的常常是破碎的、片段的、跳躍式的、蒙太奇一般的零散圖像,讀紙質書卻是一個完整而漫長的思維過程,閱讀的艱辛是一種不可取代的幸福。換言之,紙質書就好像一道需要細嚼慢咽的中式大宴,而“微閱讀”則是狼吞虎咽的洋式快餐。何況人類的智慧是有積累性的,傳承成為經典,而網絡上的文化、知識,消費性極強,即時消費,長江後浪推前浪,不到三個月又被新的時尚替代了,這些知識更富於流動性,很少能積澱下來。

還應該看到,閱讀的方式的改變對當代人造成普遍化困境,當下很多“微博控”有一種恐慌,覺得找不到自己了,很“浮”。有位專家(許紀霖)開了實名認證微博,自我介紹一欄中他寫的是“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每天都“說”上好幾條。

隨著科技的發展,“微革命”已經成為我們時代最醒目的文化標簽,它改變了人們的認知結構和閱讀方式。微電影、微博客、微小說、微攝影、微訪談、微旅遊等碎片化的文本形態不斷湧現,無縫擠進日常生活的各種縫隙和邊角。這裏,微,不是弱小,不是卑微,也不是那種可以隨便忽略的東西;微,是精妙,是文化,是那種春風化雨、無處不在的力量。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並不否定“微閱讀”。應該看到,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今天,書籍早已不是稀缺和昂貴之物,印刷品鋪天蓋地,我們處在各種各樣文字的包圍之中。記得在二十多年前,研究某一專題,要向中國人民大學的資料中心訂閱剪報,他們把全國各報刊上這一專題的相關文獻複印,逐月寄來。如今隻要輕點鼠標,一下子就能從網絡查到許多相關信息。博客、微博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閱讀與寫作的門檻。因此,對網絡時代的優勢,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我們要吸收它的長處,但同時一定要保住傳統閱讀的優勢。

研究發現,傳統讀書的功能是“淺閱讀”無法替代的,它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可是,當下人們對閱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很多人以為自己每天都在網上看文字,就是每天都在閱讀。其實網絡閱讀和圖書閱讀存在巨大的區別。瀏覽是粗讀,是泛讀,不是真正地品讀,而網上的閱讀大都是瀏覽,無法品讀。所以,上海師範大學孫遜教授曾在《“讀圖”時代閱讀向何處去》一文中指出:“不僅‘讀圖’不能替代‘讀書’,而且讀各種快餐書也不能替代讀原汁原味的原著。”

從廣義上說,看電視、看電影、上網也是一種閱讀,但其效果是不一樣的。紙製出版的圖書適宜讓人沉靜地、係統地閱讀,當人們一頁一頁地翻過書頁時,是在一點點地汲取文化的營養。而電子信息則不一樣。比如,讀曹雪芹的《紅樓夢》原著和看電視劇《紅樓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電影、電視給你的常常是破碎的、片段的、跳躍式的、蒙太奇一般的零散圖像,讀紙質書卻是一個完整而漫長的思維過程,閱讀的艱辛是一種不可取代的幸福。換言之,紙質書就好像一道需要細嚼慢咽的中式大宴,而“微閱讀”則是狼吞虎咽的洋式快餐。何況人類的智慧是有積累性的,傳承成為經典,而網絡上的文化、知識,消費性極強,即時消費,長江後浪推前浪,不到三個月又被新的時尚替代了,這些知識更富於流動性,很少能積澱下來。

還應該看到,閱讀的方式的改變對當代人造成普遍化困境,當下很多“微博控”有一種恐慌,覺得找不到自己了,很“浮”。有位專家(許紀霖)開了實名認證微博,自我介紹一欄中他寫的是“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每天都“說”上好幾條。

隨著科技的發展,“微革命”已經成為我們時代最醒目的文化標簽,它改變了人們的認知結構和閱讀方式。微電影、微博客、微小說、微攝影、微訪談、微旅遊等碎片化的文本形態不斷湧現,無縫擠進日常生活的各種縫隙和邊角。這裏,微,不是弱小,不是卑微,也不是那種可以隨便忽略的東西;微,是精妙,是文化,是那種春風化雨、無處不在的力量。

麵對“微時代”,我們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傳統閱讀,讀的是智慧和品位,“微博閱讀”,讀的是時尚和消遣。我個人並不排斥在電腦上讀書,在手機上讀書,這隻是閱讀的載體問題。但正如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紀人所說:“這種閱讀多是‘粗閱讀’,而不是‘精閱讀’‘細閱讀’。理想的閱讀應該是交叉進行的:在‘淺閱讀’之外,還要有‘深閱讀’;在‘快閱讀’之後,還要有‘慢閱讀’;在‘微閱讀’之餘,更要有‘宏閱讀’。” 如果隻有“淺閱讀”“快閱讀”“微閱讀”,那這些閱讀是沒有深度和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