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提升語文教師文化素養的有效方式(1 / 3)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孫雙金認為,要上好課,一要有紮實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設計,三要有真摯的情感。三位一體,缺一不可。而這紮實的功底,不是立竿見影的東西,是要靠積累的。真正意義上的優秀教師,不但教學水平高,而且還有其“詩外”的功夫。這讓我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一次蘇霍姆林斯基去聽一位老師的課。聽課時他有一個習慣,記下執教老師的教學環節,課後點評。可那節課實在是太吸引人了,直至下課他筆記上也沒記下一個字。他問那位老師:“你這堂課花了多長時間?”“直接時間是15分鍾,但我一輩子都在備這堂課。”可見,知識是需要積累的,優秀教師的“功夫在課外”。“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說的是演員,教師又何嚐不是如此?

二、學好本體知識

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老師在《用精神的成長創造使命的精彩》一文中指出:“而今,我們不少語文課泡沫很多,缺乏紮實的本體知識,缺乏學術含量、文化含量。”

因此,作為中小學教師,我們首先要學好本體知識。本體知識,即特定的學科知識,它是教師的看家本領。經典古詩文是我國文學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語文教師本體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詩歌,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經過近兩千年漫長的發展、演變,到了唐代,無論是體製的完備,還是題材的多樣,無論是意境的深邃,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現實的廣度,在封建社會,已達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魯迅先生曾風趣地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魯迅書信集》)

上海詩人趙麗宏也說過:“我一直有個看法,就是中國的舊體詩在它那個時代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是不可超越的,寫律詩大概超不過唐代,唐代的律詩在形式上、在藝術上已到達極致,寫詞肯定寫不過宋人。”還有宋詩也有自己的特色,用啟功先生的話說:“唐詩是囔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

唐的文化、宋的文化為什麼有厚度?正如蔣勳先生在《“美”的最大敵人是“忙”》中所說:“因為它看到大的,也關注小的。杜甫擠在難民裏逃難,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果這十個字變成千古絕唱,我覺得不是詩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他看到了人。同樣那捧白骨,很多人走過都沒看到。”

中國台灣詩人餘光中曾以別樣的眼光打量古典詩詞,他說:“我們是否可以學學‘江南可采蓮’一詩的抽象構成,‘一樹碧無情’的抽象感,‘北鬥闌幹南鬥斜’的幾何趣味……”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孫雙金認為,要上好課,一要有紮實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設計,三要有真摯的情感。三位一體,缺一不可。而這紮實的功底,不是立竿見影的東西,是要靠積累的。真正意義上的優秀教師,不但教學水平高,而且還有其“詩外”的功夫。這讓我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一次蘇霍姆林斯基去聽一位老師的課。聽課時他有一個習慣,記下執教老師的教學環節,課後點評。可那節課實在是太吸引人了,直至下課他筆記上也沒記下一個字。他問那位老師:“你這堂課花了多長時間?”“直接時間是15分鍾,但我一輩子都在備這堂課。”可見,知識是需要積累的,優秀教師的“功夫在課外”。“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說的是演員,教師又何嚐不是如此?

二、學好本體知識

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老師在《用精神的成長創造使命的精彩》一文中指出:“而今,我們不少語文課泡沫很多,缺乏紮實的本體知識,缺乏學術含量、文化含量。”

因此,作為中小學教師,我們首先要學好本體知識。本體知識,即特定的學科知識,它是教師的看家本領。經典古詩文是我國文學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語文教師本體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詩歌,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經過近兩千年漫長的發展、演變,到了唐代,無論是體製的完備,還是題材的多樣,無論是意境的深邃,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現實的廣度,在封建社會,已達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魯迅先生曾風趣地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魯迅書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