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搞表麵化和形式主義,更不能追名逐利。泰戈爾有一句詩說得好:“榮譽在嘲笑我,因為我在暗中追逐著他。”
傳統文化的作用在於化人。如果靠傳統文化就能立刻解決房子問題、就業問題、婚姻問題,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傳統文化確實在優化我們的心靈,在教我們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事。
二、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到“國學”,無疑是傳統文化裏麵非常重要的內容。何謂“國學”?《詞源》上隻解釋是國家辦的學,這是古代的解釋,《辭海》上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國家辦的學,一個是中國固有的文化。據考察,“國學”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含義。西周時期國學指“國都之學”,後來“國學”泛指“京師官學”,晚清以降,“國學”引申為“中國傳統學術”,由梁啟超等倡導並於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被闡釋為“國故學”,指“中國固有之學術”。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一般講國學都講先秦諸子的,研究《紅樓夢》的人沒有人說他是國學家,研究唐詩的人也沒有人說他是國學家。馮至先生是研究杜甫的,是寫《杜甫傳》的,從來沒有人當他是國學家。如果是講《四書五經》、孔子、孟子、老子的,有可能就是國學家。嚴格來講,國學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是國魂之學,也就是大的國學,是我們重建民族傳統文化的宏大設計,其研究對象是優秀傳統文化。而狹義的國學則是學科之學,是對文、史、哲學科體製的補充和完善。而作為學科的“國學”,也可稱為“中國古典學”。根據這一定義,國學除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外,還應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各種樣式的曆代文學。
我們提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味循古。世紀老人楊敏如先生說:“我們的教材就選經典,其實那些經典就夠了,不是越古越好。” 據回憶,她“在南開中學教高二國文,課本是純文學。所謂純文學就是從《詩經》起,《楚辭》選的《九歌》,然後是《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元曲這麼一路下來”。
三、國學經典的價值與魅力
如果說國學是傳統文化的一頂皇冠,那麼經典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正如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文學經典也都是當代經典。中國五千年文明,國學經典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究竟哪些符合青少年的學習特點?經典的魅力之光,如何能超越時空,照進現實?這是值得文學研究者、語文教育專家和語文老師研究的。
記得我上小學、中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古詩文所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有些篇章至今仍可背誦。可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經典古詩文學得太少,而且不係統,對中國古典文學形不成完整的印象,古文基礎比較差。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萬劫不複,永遠不會翻身。”這不是危言聳聽,事實正是這樣。中國科學院楊叔子院士說,沒有現代科學,沒有現代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沒有人文精神,沒有民族文化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打就垮。他問道:“如果我們培養一個人出來,外語好,數學好,業務好,懂美元英鎊,會打經濟小算盤,但不了解長江黃河,對民族曆史知之甚少,不了解《史記》《四書》,將來會不會為中國服務?算不算中國人?”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樸也說過:“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你這個民族就蒸發掉了,或者就淹沒在人群當中了。”
由此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搞表麵化和形式主義,更不能追名逐利。泰戈爾有一句詩說得好:“榮譽在嘲笑我,因為我在暗中追逐著他。”
傳統文化的作用在於化人。如果靠傳統文化就能立刻解決房子問題、就業問題、婚姻問題,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傳統文化確實在優化我們的心靈,在教我們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事。
二、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到“國學”,無疑是傳統文化裏麵非常重要的內容。何謂“國學”?《詞源》上隻解釋是國家辦的學,這是古代的解釋,《辭海》上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國家辦的學,一個是中國固有的文化。據考察,“國學”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含義。西周時期國學指“國都之學”,後來“國學”泛指“京師官學”,晚清以降,“國學”引申為“中國傳統學術”,由梁啟超等倡導並於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被闡釋為“國故學”,指“中國固有之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