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魏晉南北朝文學(1 / 3)

西晉太康中,有以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嶽、潘尼)、一左(左思)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陸機在當時最負盛名。但他的詩歌較少反映社會現實,而追求形式的華美,開了中國詩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風氣。太康詩人中成就較高的是左思,他因家世低微,政治上始終遭受壓抑。他的《詠史》八首,借古抒懷,表現了對門閥製度的不滿與抗爭,其情調之高亢,筆力之矯健,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所以傳統上稱之為“左思風力”。

太康之後,永嘉之際的著名詩人有劉琨、郭璞。劉琨現存詩歌雖隻有三首,但都洋溢著深厚的愛國感情。其中以《扶風歌》最有名。郭璞的代表作是《遊仙詩》十四首。詩的風格近似阮籍的《詠懷》。詩中把遊仙與豪門世族對比,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

西晉後期和東晉,隨著社會的南北分裂,老莊玄學更為盛行,影響到文學,就是玄言詩的極大發展。玄言詩作者有孫綽、許詢等。他們詩的內容成為玄理的述說,藝術上則“理過其辭,淡乎寡味”(《詩品》),成就不高。

到東晉末期,出現了偉大詩人陶淵明,使詩壇大放異彩。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絕大部分是五言詩。按其內容大致可分為詠懷、田園、哲理三類,而以田園詩成就最高。他以平淡質樸的筆墨描繪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同汙濁的封建官場決裂,表現出一種淡泊的情懷和意誌。他是東晉時代傑出的詩人,也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

東晉之後,曆史進入了南北朝對峙階段,從此傳統文學的中心轉向南朝。南朝文學,指宋、齊、梁、陳四代的文學。這一時期文人詩壇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劉宋的山水詩,齊代的永明體,梁陳的宮體詩。

劉宋詩壇出現了所謂元嘉(宋文帝年號)三大家,他們是謝靈運、顏延之和鮑照。其中重要的是謝靈運和鮑照。

謝靈運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大力寫作山水詩的人。他開創的山水詩派,全力刻畫自然山水,完成了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稍後於謝靈運的詩人鮑照,一部分寫景詩接近於謝靈運,但有時流於險仄,不如謝詩自然。他主要的成就在樂府詩和擬古詩方麵,這些詩大抵都以古樸和活潑見長,能正視社會現實,對下層人民的疾苦有所反映。特別是七言詩和雜言詩的創作,更富於創造性,對唐代李白、高適、岑參等大詩人有很大影響。

齊永明(齊武帝年號)年間,周顒發現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著《四聲切韻》。同時著名詩人沈約、謝朓、王融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的聲、韻、調的配合,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於是“聲律說”大盛,形成了所謂“永明體”。“永明體”這種新體詩,是古體詩到近體詩的過渡。從事新體詩創作的是依附於齊竟陵王的所謂“竟陵八友”(王融、謝朓、任昉、沈約、陸倕、範雲、蕭琛、蕭衍),其中除謝朓寫的一些山水詩外,其他都是一些片麵追求形式、內容貧乏的東西,成就不高。謝朓的山水詩往往結合自己的從宦經曆來寫,更多感情色彩,與謝靈運的遊覽式山水不同。他的詩語言精警工麗,格調清新流暢,不像謝靈運山水詩那樣典重晦澀,雜有玄理,對山水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西晉太康中,有以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嶽、潘尼)、一左(左思)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陸機在當時最負盛名。但他的詩歌較少反映社會現實,而追求形式的華美,開了中國詩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風氣。太康詩人中成就較高的是左思,他因家世低微,政治上始終遭受壓抑。他的《詠史》八首,借古抒懷,表現了對門閥製度的不滿與抗爭,其情調之高亢,筆力之矯健,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所以傳統上稱之為“左思風力”。